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也是新闻大家。他不仅有着一系列的新闻理论,而且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毛泽东与《大公报》有着不解之缘。其实,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已注意到《大公报》的影响。这年7月25日他曾致函萧子升,对《湖南公报》、《大公报》的评论和新闻报道作了比较和评论,认为《湖南公报》所刊载的孙中山先生等人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对此,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便是其中之一。大量的调查研究,成为毛泽东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源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下这样一段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7年暑期,他邀同学萧子升游历了长沙、宁乡、益阳、沅江、安乡5县农村,广泛接触社会生活。1918年夏,他又同蔡和森到益阳、沅江、  相似文献   

3.
本期导读     
《湘潮》2001,(3)
△1917年暑假,思想活跃的青年毛泽东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身无分文,《云游四方,了解社会众生相》。他邀约同学萧子升,仅带一伞一布包,光头赤足,衣衫褴褛,形同乞丐般上路了。虽然他们囊空如洗,却凭满腹经纶、一脑袋智慧,走遍五县,处处受到款待和欢迎。通过这次深入社会底层的游历,毛泽东广泛接触了各阶层人物,为他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1959年8月,张平化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出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此后,他曾两次调离湖南,两次回到湖南。直至1977年7月赴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为止,先后在湖南工作了14年…  相似文献   

4.
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毛泽东13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就对关羽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经效仿桃园三结义,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友善,称为"三个豪杰"."豪杰"一词,是毛泽东采用《三国演义》里的常用语,表示不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智慧过人,品德高尚.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恩师和岳父杨昌济生前说过,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执教5年,弟子著录以千百计,但是赏识和器重的有3位,即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关系已人所共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毛泽东与萧子升的关系却长期以来被罩上了一层迷雾。一些党史论著对此或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而某些非法出版物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又利用不实的传闻和史料,大肆渲染,对毛泽东与萧子  相似文献   

6.
刘谷东 《湘潮》2010,(11):51-56
毛泽东的第一次远征,就是徒步走益阳,那是19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学。  相似文献   

7.
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他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萧子升(即萧瑜,当时是楚怡学校教员),身无分文,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深入社会底层,广泛接触各阶层人物:上自县太爷,归隐林泉的翰林;中到店铺老板,自食其力的富裕农户,衙门捕快,文书师爷;下至贩夫走卒,医巫僧侣,引车卖浆者。这些人物的政治、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经历,千差万别,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众生相。身无分文渡湘江毛泽东带了一把雨伞和一个小布包。布包里有一套换洗的旧衣服、洗脸巾、笔记本、毛笔、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早在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就表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决心以十年功夫读  相似文献   

9.
正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一所小学读书时,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5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所写的作文中不仅誓言"振兴华夏",而且认为"兴邦事伟"。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去日本留学之前,回沈阳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他写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那里写的一篇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  相似文献   

10.
蠡木 《党史博采》2001,(8):32-35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鲁迅比毛泽东大12岁。两人从未见过面。他们是思想上的契友,是志同道合者。毛泽东对鲁迅的敬仰、钦佩之情,在各个时期溢于言表。 毛泽东主要是通过长期、大量阅读鲁迅著作,了解鲁迅的价值,认识鲁迅的伟大的。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毛泽东一到北京就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给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波。他此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留在北京。经北京大学哲  相似文献   

11.
美国北伊利诺思大学政治科学助理教授布兰特利·沃马克所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年)》一书,1982年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沃马克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毛泽东从最早时期到长征开始前的著作,追溯了从1917至1935年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并由此论述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的发展。他认为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7至1935年,第二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94,(3)
毛泽东巧"化缘""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青年学生毛泽东邀同窗萧子升利用1916年的暑假进行了两个月的农村社会调查。一大.来到宁乡县境。时近中午,饥肠辘辘,他俩进了路旁的一小饭馆休息。毛泽东向女主人打听附近有没有读书的人家。女主人告诉他饭馆后面的小山坡...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15,(2):35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经深情地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的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魏野畴1898年生,陕西兴平人。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参与创办《秦钟》杂志,宣传新文化。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1949)记述了毛泽东建国前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是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以及中共党史的重要参考书。鉴于该书尚有某些缺漏,本文试作补遗,以供参考。1914年2月26日参加四师师生合影,在第5排左2。照片上有“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教职员及预科学生摄影民国三年二月甘六日”字样。①照片是毛泽东生平及活动的真实纪录,《年谱》只提到两次:一是1920年5月8日在上海半沙园“雨中拍照”;一是1924年5月5日与上海执行部成员在草坪合影。其余均付缺如。1915年8月3日致信萧子升,述方维夏从家乡平江县返…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1915年9月6日,就读于湖南一师的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早年毛泽东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他日后改造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毛泽东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不周知社会"。"不周知社会"内涵很多,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吏不得人"的问题。因此,毛泽东赞成"治国就是治  相似文献   

16.
班松梅 《前线》2014,(12):125-125
<正>生于湖湘,燎原神州,光照千秋。岳麓山下的滔滔湘江,开启了一代伟人的宏大视野。1914年秋,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湖南一师,结识了杨昌济等名师,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和胡适、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并与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结为好友,从此点燃了一腔报国热情和革命情怀。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循着杨昌济的足迹来到北京,得到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19年,乘  相似文献   

17.
读了<曾国藩家书精选集>,我才真正理解了青年毛泽东为什么在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  相似文献   

18.
1918年6月下旬,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劝毛泽东去北大读书,还告诉他吴玉章、蔡元培等人发起并组织人到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阅信后非常高兴。8月15日,毛泽东偕萧子升、李维汉、张昆弟、罗学港、罗章龙等24名青年,启程前往北平。途经许昌的时候,毛泽东同罗章龙、陈赞周专程去了距许昌约30里的老城。老城是三国时魏国的都城。三国人物中,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诗人。在当时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的心目中,曹操是相当被看重的。老城还有一些曹魏的历史遗迹。毛泽东等三人在魏…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中,涉及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时间及批次问题的论述,存在讹误。包括蔡和森赴法时间及批次,萧三等人赴法时间及批次,萧子升赴法及中途回国时间等。  相似文献   

20.
杨德勇 《党的文献》2016,(3):108-116
《沁园春·长沙》一词以反帝反封建作为创作主题。它的对话对象,就是在"峥嵘岁月"里一起探寻人生和国事的"百侣"们,既有湖南一师的同学们,更有作者1920年秋冬至1921年在长沙建党建团时的革命友好。该词的创作时间应在1926年12月中下旬。其下阕中追忆和描述的具体活动"携来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主要发生在1920年的下半年。词中"中流击水"的含义,既包含了1917年前后毛泽东等在湘江游泳、搏击风浪,也包含了1920年秋冬至1921年毛泽东等湘江泛舟、探讨"谁主沉浮"的回忆。《沁园春·长沙》反映了北伐以前以及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时代矛盾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践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初步的经验总结和美学表达,是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救国图强的现实主义担当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