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是南亚宗教文化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时期。 2 0世纪初到 2 0世纪 70年代 ,南亚主要的宗教 ,比如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拜火教开始移植到美国并在美国社会中扎根。这些宗教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寺庙或者清真寺。而且为了适应美国社会 ,移植到美国社会的南亚宗教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南亚各宗教信徒来源和南亚各宗教在美国传播具有国际性和复杂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组成新的宗教共同体。一起参加礼拜的有从南亚、非洲、中东、中亚等地来的穆斯林 ;参加佛教…  相似文献   

2.
非洲传统宗教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信仰、崇拜、道德和世界观四方面。就非洲整体而言,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对象是上帝、神、精灵和祖先;崇拜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献祭、供品、祷告、乞灵、赞美和舞蹈来完成;在非洲传统宗教中,对上帝和神灵的信仰暗含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尊重上帝已建立的秩序,并受到神和祖先的监视,在此基础上形成其社会道德规范。在非洲传统社会里,和平不是与混乱和战争相联系,而是与秩序、和谐和平衡相联系。这是一个宗教价值观,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价值观。关于和平的非洲道德和宗教价值观对于理解当今的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东民族与宗教问题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素来是全球民族、宗教矛盾与问题最突出、最集中的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纷争与矛盾不仅是中东地区乱象丛生的主要表象,也是该地区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9.11事件"后、尤其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民族、宗教问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诸多特点,并给中东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带来重大影响,不仅造成该地区局势动荡、地缘政治重组,也给美国的中东政策带来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4.
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地位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说殖民化因素改变了非洲宗教信仰的格局,那么现代化因素则对之产生了更加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传统宗教是动态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置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尚欠发达的现阶段,传统宗教仍在非洲保持独特的地位,影响着非洲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将继续在非洲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原因在于,传统宗教不仅与非洲的道德伦理、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而且为当代非洲社会提供了哲学上的基础,成为非洲人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神灵关系及其和谐相处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纳文汇 《东南亚》2011,(3):61-66
云南桥头堡建设是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综合性的建设;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宽领域、高层次、高效益的开放。云南民族众多、宗教文化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文化建设在内的民族文化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宗教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的社会力量,并通过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发源地,长期以来宗教矛盾和冲突不断,许多现实政治问题往往伴随宗教因素而进一步复杂化,其中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尤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7.
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伊拉克国内原有政治格局被打破,出现权力真空.伊拉克教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和利益重新分配中各派争夺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简单的政治权力和利益之争,更不是孤立事件;伊拉克教派冲突的背后是一场在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出现意识形态的分化、分裂,乃至冲突等社会转型初期混乱和动荡的大背景下,境内外各种政治力量和宗教势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之间为夺取地区政治、宗教文化影响力及话语权的博弈.这场搏弈不仅影响伊拉克局势及政治进程走向,而且成为影响中东地区稳定、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利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面貌。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东国家独特的宗教、社会历史条件 ,其政治民主化进程在 2 0世纪 90年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但只要中东国家坚持和发扬伊斯兰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合理因素 ,同时积极融入全球政治民主化大潮 ,协调好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东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一定能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中, 宗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宗教可以为统治阶级所 利用实现其政治目的;宗教与民族问题纠结, 成为国际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宗教问题常被西方 利用, 干涉他国内政;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相结合, 威胁人类的和平;同源宗教文化是构筑 国际联盟加强国际合作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文化是指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文化,它是伊斯兰宗教文化理论的实践地。在阿拉伯社会发展史上,清真寺的产生是伊斯兰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它标志着阿拉伯人由散居的游牧社会向文明的定居社会发展。清真寺作为这一社会转型的分水岭和见证,扎根于伊斯兰社会,由宗教场所进一步发展成为清真寺文化,它标志着中东地区人民从传统的游牧文化、沙漠文化转型为定居文化。清真寺是由传统多神教转为一神教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由氏族宗教转为国家宗教的里程碑。清真寺构成庞大的伊斯兰社会,它注重个人与社会同步发展,体现宗教本位价值,赋予穆斯林皆兄弟的人文理念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胡瑞 《南亚研究季刊》2020,(1):44-51,I0003
与中国文化相比,印度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十分明显,宗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本质。印度宗教文化对中国企业投资印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以宗教文化对中国企业的进入模式、投资运营、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为代表。准确把握和认识印度宗教文化特性,处理好中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对促进中印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明忠 《东南亚》2013,(1):80-85,94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宗教文化对印度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性格。从"对永恒不变精神的追求"、"对幻想世界的极度关注"、"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四个方面可见宗教文化对印度国民性的影响,也便于我们了解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缺乏历史观念、具有某种特殊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伴随着沙俄的排犹政策和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国犹太人来到哈尔滨这个新的“避难所”定居。他们在哈尔滨建立了犹太会堂、银行、学校、医院,还创办了犹太人自己的社团,形成了较完整的犹太社区体系,当时的哈尔滨已成为东亚地区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在哈尔滨犹太人社区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通过犹太宗教公会的组织活动,维护犹太人的利益,使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同欧美、苏俄、中东地区的犹太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国际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冷战后国际和地区冲突的焦点之一 ,具体表现为宗教因素引发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 ,以及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破坏世界和平。但是 ,宗教冲突决非纯粹的宗教战争 ,宗教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于各种政治集团和社会力量围绕利益问题所做的争夺。注重宗教因素与国际冲突的关联 ,客观分析其间的互动规律 ,并由此制定相应的文化策略 ,应该成为国际问题研究和宗教问题研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高伟浓  汪鲸 《东南亚》2009,(4):11-15
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分别讨论了政治传统、宗教和殖民历史对东南亚国家民主政治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虽继承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形式,但文化、宗教的多样性与殖民历史对民主政治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正视这些因素并善加利用,东南亚国家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改塑了世界格局,集信仰与组织为一体的各类宗教在国际、地区和国内政治中影响不断上升。在全球公民社会深入发展与各类大众媒体争相勃兴的格局中,宗教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其跨国性、草根性、议题包容性、目的和手段超宗教性、泛阶层化、组织化与弥散化相结合而重新纳入多国对外战略考量。各国在外交实践中正逐步打破数百年来将宗教边缘化的传统,宗教成为当前非传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在归纳作为非传统外交资源、手段的宗教在当前多国非传统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机制和政策层面分析当前各国如何运用宗教话语、采纳宗教理念和借助国内外宗教组织形塑大国外交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在国际及相关国家游说乃至引导或诱发社会运动;并进而分析其地位、作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18.
叶青 《西亚非洲》2006,(1):43-46
宗教和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深厚宗教传统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对中东国际关系有很大影响。外交政策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可分为指导外交政策的思想目标、制定和实施3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伊斯兰文化是主导伊斯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信仰体系与意识形态,伊斯兰文化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内化在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之中;政府和民间的巨大张力限制了伊斯兰国家领导人的外交决策选择,将其约束在伊斯兰文化的价值框架之内;在伊斯兰国家间,尤其是阿拉伯国家间的外交实践中,伊斯兰规范正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俄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两国的教权皆依附于皇权,没有形成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教关系;中俄的宗教大多是由境外传入的,只有少数宗教是根植于本国土壤的,呈现出了外来型为主、内生型为辅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化,是东北亚区域文化中的特殊的历史文化,它既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文化,又不同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文化。它涉及的国家之多、影响之深、存在的分歧之多,在东北亚区域文化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研究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化,是对东北亚文化的一种发掘和再认识,以求达到新的共识。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和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人类史前时代起,宗教文化就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国际间的各种交流发展迅猛,要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国际上民族矛盾、国家间冲突等国际事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必要对宗教文化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以便深层次地把握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特性。东北沦陷时期的宗教研究是东北亚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下几篇研究文章,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宗教进行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