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岩  大光 《侨园》2014,(6):10-11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门洞开,引狼入室。从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中国遭到侵略,人民被奴役的同时,林则徐坚决销毁鸦片,也表明了中华150年前,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表示:"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明治维新,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
郭海英 《理论探索》2006,3(6):44-4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扬弃指向。它既否定封建小农经济的思想,又肯定并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容;既反对封建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和核心,它既是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扬弃,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民主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讲是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虽然存在金元民主、民主歧视等弊端,但与封建专制相比毕竟是历史的进步,其中也包含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根据本国国情积极借鉴这些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法典以及法观念描述资本主义所有权或财产权理论之变迁.罗马法时代的所有权与中世纪欧洲的所有权一样,都存在着身份和政治权力的性质约束.而到法国古代法末期,封建特权到处遭到反抗,使用领域的权利逐渐获得重视,成为真正的所有权.所有权绝对论获得了18世纪20年代开始的启蒙运动自然法思想的极力支持,将所有权至上与人人平等、个人自由并列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19世纪中叶,法学思想中开始以意志对权利进行抽象界定,所有权也被归结为所有者的意志.其实,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还是近代的产业革命,都与私有财产权观念和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白的说,恰恰是确定的所有权制度和观念成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是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对战后不同时期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认识进行梳理,着重介绍和分析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六种,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三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从日本模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利弊得失的分析,可得到一些对我们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冰 《理论探讨》2001,(2):17-18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了新的特点.但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也不可能最终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研究资本主义有不同的视角,本文认为从世界体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资本主义体系,能够为我们密切结合全球化进程的现实,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趋向提供一个较新的视点.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思想,并结合西方学者有关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观点,论述了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产生和发展对认识和把握世界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其次,文章从世界体系的结构出发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及问题.最后,根据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变化,提出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能够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对某些环节进行调节,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所作出的回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迫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调整其生产关系,向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纠正人们以往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误解,并且正视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以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财阀对社会控制力的增强、资本输出的加快,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作为后进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在此时表现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的乐观主义观点,波洛克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验并非已然成功,而计划因素的引入将有效地甚至是无限期地控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在此基础上,波洛克于40年代初提出了自己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随着自身经济基础的转变都或快或慢地发生了变化.正是在波洛克所提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调整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方式,推动了批判理论的逻辑转型.  相似文献   

13.
罗斯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已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传统资本主义的某些论述已不适合现代资本主义。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实际变化,给当代资本主义以科学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4.
李明斌 《理论探讨》2001,3(6):15-17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从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包括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中的有益成分,借鉴资本主义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益经验.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自觉维护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5.
在海尔布隆纳看来,马克思《资本论》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回答了“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海尔布隆纳主张从“本质”和“逻辑”的分析框架入手去探讨这一问题:“本质”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逻辑”指的则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在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基础上,海尔布隆纳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财富和权力相统一的“积累资本的欲望”,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则是由其“本质”所驱动的,对资本主义逻辑的分析最终关涉的是资本主义的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分析”,而不可能做到准确地预测资本主义的未来.虽然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预期”.无论如何,在思考资本主义可能变成什么之前,我们必须想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崔德华 《理论探索》2007,1(6):66-69
社会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资本主义主导和推动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诞生、壮大提供了历史平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全球化的局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竞争、相互博弈,共同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展望未来,社会主义要在全球化的舞台唱主角,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独特的资本、场域、符号权利、误识等概念来解读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策略.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元资本的持有者,场域的聚合体,符号权利的垄断者;学校在国家的权力运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误识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的最好途径.布迪厄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持统治的根源,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实质,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经济危机后,关于美欧资本主义模式命运及美国变革方向的大辩论在西方展开。现阶段,资本主义仍能自我调整和变革,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其在历史的短时期内不会终结。美国变革趋向于两方面:一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调控,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保持中产阶级的适度规模及普通大众的最低生活水准,以维持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转和保持美国社会的适度公平;二是维护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则,加强金融监管和救助等政府责任,以保障资本利润率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尹志 《学理论》2012,(23):34-3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资产阶级因此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最自由的制度.然而,并不像资产阶级所标榜的那样,工人阶级却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在工资的掩盖下,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被隐藏了,工人正逐步走向越来越不自由的境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意义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每前进一步,都会推动社会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着重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在社会主义内部利用资本主义和当代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认识,实现了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