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命的宁静     
正生命中要有宁静,只有宁静下来了,生命的速度才能降下来。过快速度的生活会加快生命的折旧,会透支生命的价值。甚至于在我们还没有理解生命的美丽时,生命已行将就木了。宁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状态。这种境界能带给你清明,安定。精神安定了心就不浮躁,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像一泓清泉。唯有如此,人对事物  相似文献   

2.
留点空白     
《党政论坛》2013,(14):19-19
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情是第二个自我。  相似文献   

3.
一挫拆(英文为Frustration)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特定的曲折状态。所谓领导角色挫折,即指领导者在实现其角色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角色需要不能满足的某种状态。领导者的角色挫折都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引发领导角色挫折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领导角色挫折的外部原因又称外因,它是指由于外界的事物或情境阻碍领导者实现目标而产生的角色挫折。外部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一般社会原因和组织原因。自然原因指的是领导者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自然…  相似文献   

4.
做人的涵养     
王蒙 《党政论坛》2014,(12):31-31
1.不要狠狠地把门“砰”地关上,因为很可能你还要回来。 2.舞台上有你,就演好角色;舞台上没你,就静静地做观众。 3.不要整天抱怨生活欠了你什么,实际上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4.把弯路走直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 5.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相似文献   

5.
毛志成 《民主》2004,(3):42-42
一面对美好的事物,我们首先要敢于走向它,随后走近它、走进它。连这样的意愿和勇气都没有,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与你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后来留给你的,只能是沉重的悔恨。但任何美好的事物,一经走进它之后便陷入了它,沉溺于它,既不能走出它又不能发现更新更美、品位更高的境界,也只能原地不动地日益强化着原有的生活环境和你自己的霉化,进而趋于腐朽、破败。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生,也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莫不如此。因此,敢于走进而继之敢于走出,后者尤为重要。一  相似文献   

6.
李黎 《党政论坛》2011,(8):31-31
每逢节日,人们总会互祝佳节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可能每个人的定义不尽相同。被问到“你快乐吗?”可能要迟疑片刻思索答案,但“不快乐”却很容易看出迹象——周遭和这个社会上的人,语言和行为暴力的,极端自私的,扰攘不安的,永不餍足的,为得到某些事物不择手段的……都是不快乐的人。“可恶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为什么可怜?因为此人必然极不快乐,才会作出可恶的事。  相似文献   

7.
如果……     
人 们活着的信念 ,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 ,获得更多的人的承认。我的孩子 ,我无法欺骗你———长大以后你自己也会发现———人们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职业 ,是有高下之分的。无论如何 ,军官和士兵是不同的。但假如你只能做一个兵 ,你要快乐、勇敢、自珍 ,不要因为职业的关系而轻视自己。每个人来到世上 ,都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如果你的能力有限 ,只能做一些守候别人幸福的职业———你应该接受这个事实 ,然后愉快地去完成它 ,因为它就是你的定位。当你成为某种职业的扮演者 ,伴随着这个职业带给你的好处。它的不足又会让你付出代价 ,感到不自在。…  相似文献   

8.
张庆和 《民主》2014,(1):56-56
<正>心灵是一片土地,是根的家。是种子放飞梦想,期待和向往的庄园;是红硕的花、成熟的果,直至参天大树无法忘怀的故乡。心灵是一片土地,一笔人生独有的财富,他人无法占有。在这片土地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庸散懒惰,不肯耕耘,不去播种,这土地就会荒芜。荒芜的土地里,会杂草丛生,会秕草满目,甚至会有毒草恶株泛滥成灾。心灵是一片土地。它埋藏智慧,珍存希望;它孕育生机,助长活力。发现它,开垦它,会有一种挖掘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心灵是一片土地,它拥有不可低估的抚  相似文献   

9.
相信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外来的挑战虽然严酷 ,但不管你能不能克服 ,总有过去的时候 ;现在对你造成威胁的事件 ,以后未必还会存在。惟有内心里那个自我永远不会消失。因此 ,假如缺乏自信心 ,你这一生一世就无法摆脱它的控制。为什么我们该相信自己?因为在这世上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你该相信自己。那为什么你会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呢?因为你所做的事 ,别人不一定做得来 ;而且 ,你之所以为你 ,必定是有一些相当特殊的地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特质吧!———而这些特质又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既然别人无法完全模仿你 ,也不一定做得来…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0,(5)
不要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多参与真实的生活。在网络上发泄并非最好的排解方式。心理专家建议,多和朋友聚会,如看电影、聚餐、旅行等,真实的生活更容易让人走出不快。这是因为,参与能让人更加快乐。在悲观时,真实地投入到某项活动中,人就会在群体之中获得心理满足。同时,身体放松也能给心灵松绑。  相似文献   

11.
减法做人     
耿涛 《党政论坛》2010,(14):30-30
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生的快乐在于你会不会减法做人”。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写的一篇《虫负虫版传》发人深思。虫负虫版是一种很会背东西的小虫子,爬行时遇到东西,它总要捡起来,抬起头来使劲地背上它,背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疲劳到了极点,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这样,虫负虫版终于压得倒在地上怕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13.
正紧张忙碌的生活,竞争激烈的职场,人事关系的繁杂,居高不下的物价,每一样都让人抓狂,每一样都会把心塞得满满的,无法顾及其他。这时候,我们不妨给自己列一份快乐清单,理顺一下快乐的方向。1.常陪父母吃饭不知道你计算过没有,如果你在外求学,或者在外工作。抑或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恐怕陪父母吃一顿饭都是奢侈的事情。你不妨算一下,如果你一个星期陪父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21,(9)
正"躺平"一词在互联网中成为流行词,一些年轻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处境和心态。这个词其实相当生动,也有多重含义,运用也相当广泛。在具体事情的应对上,它是某种无力感的表达,说的是一种对外界事物影响的无所谓的感觉;在抽象的人生态度上,则有一种想开了看透了,与世无争的意味。"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的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说明有了某个可以让自己感觉平静的"舒适圈",但同时也有对生活中竞争的无奈感受,觉得站起来努力似乎是无法承受的疲惫。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这种"躺平",其实是在一个温饱已经相对得到满足,但年轻人感到上升的路径尚不充足的社会中就容易发生的。能"躺平",其实也是衣食无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资产与负债     
“要记住,人生其实并不像很多人告诉你的那样复杂。你会逐渐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了解,成功与快乐,其实只需要一些小小的努力就可以达成,就好像你的努力就是你的资产,你的负债就是会导致破产的行为。我列出来这些重要的资产与负债,你可以参考一下: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快乐的感觉,幸福的诀窍就是让快乐系数大起来。“快乐系数”是人们将要满足的需求减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的结果同现有需求的比值。幸福和痛苦是相对的,幸福在于地位、财富、物质享受程度,但更在于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 《党政论坛》2008,(12):10-10
和不同的人交往,就像打开一扇扇不同的窗子。 和天性乐观、自信的人交往,我们就仿佛打开了一扇快乐之窗,展现在眼前的,全都是阳光明媚,碧野飞花。这种人的脸上总是写着笑容,眼里总是含着渴望,仿佛生活一直风和日丽,仿佛世界永远充满花香。即便厄运临头,他们也坚信,乌云过后就会出太阳。和这样的人交往久了,你也会渐渐变得乐观、坚强,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教育现状让人担忧,苦学已然成为少年学子的必然状态。思考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一线教师无法改变体制,至少可以设置一个情思盈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情感、欲望,达到师生共鸣的和谐境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在于快乐地生活并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马健文 《党政论坛》2013,(24):35-35
戴尔·卡耐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他曾说:“无论你是谁,你在何处,或你在做什么,使你快乐或不快乐的,是你如何想。”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对他是否快乐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8月22日,美国“每日健康”网站刊登心理学专栏作家泰蕾兹·博查德的文章,指出以下10种心理会让你不快乐。  相似文献   

20.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有别于现世流行的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也是生活的目的,而他所追求的快乐并不仅仅是现世的庸俗的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快乐,使灵魂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以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其哲学基础,将快乐与德行结合,强调人生的幸福就是获得快乐——精神上的满足、心灵上的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