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洪石苍     
文超 《瞭望》1994,(32)
洪石苍是韩国弘益大学教授,韩国东方水墨画会会长.他也是韩国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洪石苍的画有鲜明的东方色彩.他以东方人特有的心理经验和审美趣味来观察和表现世界.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他的作品一有激情;  相似文献   

2.
禅与世俗     
顾随先生说过一个故事,属于禅林妙语,可以让人悟出一些东西.他说曾有一个禅师,听说达官来访,忙不迭的出门去接.之后又来了一位僧人,他却坐在炕头不下来.僧人不解,问他何前恭而后倨也?禅师说:“三等人出门接,二等人下炕接,一等人炕头接.”僧人遂悦.  相似文献   

3.
王志成 《侨园》2012,(4):28-29
在闯洋者的心目中,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又一块掘金之地.不少中国人是怀着异样心情踏上日本国土的.日本除了原有的数十万华侨华人外,近年来,十多万旅日新移民又成了一支旅日大军. 淘金故事 日本人紧张的工作和生话节奏是世界闻名的.二闯东洋的南京青年王家祥,又一次感受到了日本人超人的勤奋和忍耐的秉性.头一次闯东洋打工,使他成了大陆家庭轻早享受“现代化”的宠儿.这一次他是冲着拿学位,成大业来的.  相似文献   

4.
张昌华 《各界》2008,(10):16-17
品评民国名流,一言难尽者当数吴稚晖.他是孙中山的朋友,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却为无政府主义张目.他雄辩滔滔,又信口雌黄,发表过令人作呕的奇谈怪论.他一生骂人无数,也被人骂作"老狗"、"洋奴";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名人"称号的中国人.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无政府主义者同志称他是"一个坏透了的好人".……  相似文献   

5.
天健 《各界》2009,(10)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过几天就死了.  相似文献   

6.
范绍增  沈醉 《各界》2008,(5):31-33
我和杜月笙是从1925年前后开始往来的.当时我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当第七师师长,驻防在万县.杜是上海青帮头子,我早已听人说过.我是四川的袍哥大爷,他也知道.由于这一关系,他便经常介绍他的徒弟们来找我,要我帮助他们在我的防区内收购鸦片烟.……  相似文献   

7.
陶方宣 《各界》2013,(10):94-96
黄靖贤见过梁漱溟,是姐夫伍观淇带他回来的,当时,对他印象挺不好,年纪轻轻的一个人,整日一心向佛,死气沉沉的样子.她还对姐姐说:"这种人,不会有姑娘嫁给他,他要娶,只能娶尼姑."姐姐吓得慌忙双手合十,念念有词:"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你无知丫头,怎能说出这种话来?一心向佛的人,他不会存有俗世之心."黄靖贤自知说错,吓得连连吐舌:"掌嘴,掌嘴."  相似文献   

8.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个宁愿担风险促进改革、而不愿守摊子做平庸之辈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下决心和改革同沉浮的,是决心要改革的.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的紧迫感?这是有其背景的,涉及到一个对苏联总的基本的看法问题.今天对苏联怎么看?我个人的看法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苏联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第二句话,它又是一个严重缺乏活力的国家.先说实力.从纵的方面比较,七十年来,苏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4,(39)
他的确不是那种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人.就是在已算“功成名就”的今天,也讲不出一句“豪言壮语”来.用他妻子的话说,“袁亚湘并没有想过要出名,他只想过一份普通人的生活.”他当真是太普通了.很瘦,还有几分学生气.爱玩,自己觉得自己并不太忙,还特别奇怪报纸上宣传的一些科学家为什么不会做饭.在中关村的街上,骑着那辆后架上绑着个孩子座的老式自行车,一眼看去,就属于那种人海中一滴的类型.猛地在他那一人独用的还算讲究的办公室见到他,你甚至好一阵都摆脱不了恍恍惚惚搞错了什么的感觉:他是这屋的主人吗?  相似文献   

10.
探源中国     
徐欧露 《瞭望》2022,(8):40-47
说起中国文明的起源,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总会想起2016年的夏天. 那年6月,他突然接到老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的电话,要他带着材料来家里,起草一份信件.和他一起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还有时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等人.  相似文献   

11.
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汉景帝时“以赀(zī)为郎”.赀即资,郎即皇宫侍卫.郎也是官职,捐资可以任职,需要好几万,起码中产之家才能捐出这个数.他善辞赋,而汉景帝不好辞赋,他这个文学青年无用武之地.梁孝王来朝,身边带的文学之士与他情趣相投.不久,他“因病免”.什么病?想必是糖尿病,少气无力,不能胜任侍卫工作.而后他“客游梁”,“居数岁”,作《子虚赋》.梁孝王卒,他回到成都,原来的中产之家如今是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的工作精神一向为人称道.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那样玩命,人们对这种精神还是很佩服的.不过,似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日本人都能保持这样的劲头的.在日本期间,一位搞基础物理研究的日本朋友A君请我们到他家吃饭,席间,他对我讲述他们所里的一些事情,颇有意思.A君是东京一个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五十多岁,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他所在的研究所,是日本少有的几所由政府拨款的大型基础科学研究所,有好几百人,此外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每年,日本政府都要为这个所拨发大量的款项,数额达数百亿日元,其中40%用于工资等开支.我问A君,工作是否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他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他希望通过小共同体美德政治模式使人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来,从而克服布尔乔亚,唤醒公民性,扬弃人的异化.卢梭的现代性批判对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这两天,在北京西三环八一湖桥下国家科委专家门诊部行医的郑云甲有点沉不住气了,不然,他绝不可能抽身出来找我,因为病人随时有可能叩响他的诊所大门,随时可能叫响他的门诊部的电话.他是带着无限美好的愿望,从唐山来北京行医的.一年了,那各种类型的腰腿痛病患者治愈了不下一千了.他们都是在本地医院转了几圈无望之后才求助于郑云甲的.他们当中有部长,也有一般干部,有高级工程师,也有普通工人.但无论他们是被担架抬来的,还是拄着拐来的,也无论是被人搀扶来的,还是自己忍痛走来的,可通过一次或是几次十几分钟暂短的按摩之后,却都是轻松地跨出门诊部的.  相似文献   

15.
一 饮马渡秋水的这个人,诗作不多,人生的传奇不多,正史野史的记载寥寥几笔,其一生行状始终无法厘清,存在各种是耶非耶的疑问.但他有一种神秘的能量,和盛世大唐同在,注释着唐代的雄性与柔情.这个人就是王昌龄. 对于王昌龄来说,虽说出生于南朝世族琅琊世家,但家势已经式微,到他这辈就更趋贫困,他小时候在故乡耕读,自称“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面对这艰窘的处境,王昌龄决心凭借聪明睿智、发奋进取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处境.  相似文献   

16.
慕容莲生 《各界》2013,(10):86-90
一这个人出身单薄.生于寒微的人何其多,有些人生于寒微死于寒微,有些人生于寒微后来闻达.这个人后来显达了,不过,他的显达却来得古怪.他是曹锟.曹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造船工,在天津大沽一个船行经年累月造木船.家中虽无太多钱,但曹父还是坚持要他的孩子个个都去私塾读书.或许不能供孩子读太久,或许孩子书读得不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尽可能多识得几个字.他真是个家贫心不贫的父亲.可惜,曹锟不是读书的料,混了几年私塾就不肯再去了.  相似文献   

17.
暗杀以色列总理拉宾的犹太青年凶手阿米尔供认,他之所以下此毒手是为了“制止把以色列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是为了“阻挡和平进程”.很明显,象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样,拉宾是推进中东和平的又一位牺牲者.在长期同以色列敌对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确有一些人对拉宾之死幸灾乐祸,甚至认为是“罪有应得”,这反映了阿以之间积怨之深.拉宾确曾是个强硬派,他曾率领军队侵占大片阿拉伯领土,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但是他的伟大和受人尊敬之处在于,他在其生命途程的后期选择了同阿拉伯和解之路,并且利用他独一无二的权威试图把部分被占领土逐步归还给阿拉伯人,寻求以色列在中东的和平和发展.他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和平集会,他不是死于敌对阵营而是死于犹太人之手,他是为和平而死.  相似文献   

18.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朱允蚊即位,他任翰林侍讲、诗讲学士.建文帝时他是重要谋臣,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 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鲁迅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将柔石与方孝孺相提并论为“台州式的硬气”.时值今日,南京和宁海政府,还在颂扬方孝孺的壮举,南京为他重新修坟立纪念碑.  相似文献   

19.
福柯透过"权力的眼睛"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权力的普遍性,并断言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圆形监狱".通过分析理性霸权地位的发生历史及知识--权力的联系,他批判了理性对他者甚至主体本身的压制,并试图提出一条通过话语政治和生物政治来瓦解、抵抗理性霸权的道路.在主张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上,他和马克思有相通之处,但在具体实现道路上,二者又迥然不同.他对马克思的一些批评有不公正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袁恒雷 《侨园》2012,(5):23
2002年,以色列人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每周两次,他在课上并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泰勒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他最初开设这门课时只有8人报名,其中两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有近四百人报名,到了第三次,学生达到850人,他开始感觉到紧张和不安,因为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媒体朋友都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