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韦光辉 《当代广西》2008,(24):57-57
2004年2月的一天,我在朋友的办公室里认识了《当代广西》.从此爱不释手。4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后来,它成了我们一家3口的至爱。每次各种报刊摆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先翻阅《当代广西》。每每看到刊中好的文章我都要摘录或剪裁下来,保存好,作为工作中的借鉴资料。4年来,我已摘抄、剪贴了厚厚的3大本子。这一在别人看来不起跟的本子,我却把它当成了宝贝。《当代广西》用她那独有的风采和务实的办刊风格吸引着我,鼓舞着我,成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
在我多年珍藏的所有物件里,有一样东西显得弥足贵重,那是一张欠条,一分钱的欠条。每当我打开这张折叠整齐的欠条,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年幼时的一些生活情景。尽管有些片段早已被时间的齿轮磨得失去光泽,但这张小欠条的故事,却在我的心里默默地生长着。  相似文献   

3.
西斜的太阳照在这幢两层小楼上。如果没有院门口的“孙中山故居”的木牌,我的眼里,这里就只是一个异常平和宁谧的小院。院墙灰白低矮,高大茂密的酸汁树伸出院子来,洒下一地斑驳的树影,一个小女孩儿在院子里欢快地奔跑。薄暮的时分,如果有一把藤椅,一个小凳,和着这稀疏的阳光,那是多么安静美好。  相似文献   

4.
制订周密的歼敌计划 当即,我派人把张宝贵送到一团,他带着我们进攻部队的干部潜行到大龙华南面,指点着告诉我们:敌人驻在九幢大房子里,哪里有炮,哪里有电台,指挥部在哪个小楼里,哪里放了岗,哪里有暗哨,他指着不远处一座灰屋说: “那就是我家,住了十一个鬼子,你们可劲打,房子打倒了我再盖新的!” 当时,大龙华的碉楼还只盖起小半截,敌人都住着民房,比较分散,有利于我们集中兵力一股一股地  相似文献   

5.
表与里     
王希泉 《人民公安》2008,(23):42-43
作为记者去采访.脚步总是匆匆忙忙的。一个个的人物,一件件的事情,记在本子上。我不是个有心人.这些本子放在家中随意的地方.没有收到一起.但我想20多年来.那些本子如果摞起来的话.至少不会低于半米吧.这绝对是往少里说的.因此有些事情不翻本子恐怕是真的想不起来.但有些事情就是不翻本子也会有比较清晰地印象。  相似文献   

6.
一枚邮票     
九月中旬的一个早晨,雨渐渐沥沥地落着。邮局里,我正往发稿信上一张张地贴邮票,一个怯生生的童音在身边响起:“叔叔,能买您一张邮票吗?售邮票的阿姨不在!”小女孩戴着一顶红帽,大约八、九岁,脸蛋红红的,一只小手里捏着张一元的钱币递向我。看着她那祈求的眼神,我不由自主地撕下一枚邮票:“小朋友,拿去吧,把钱收好。” 她很顺从地收起钱,接过邮票, 说了声:“谢谢叔叔!”便小心翼翼地 贴好邮票,把明信片投进了信箱。 “小朋友,给谁寄的呀?”我问,“给外地的爷爷奶奶”? “不对。”她认真地摇摇头,晶莹 的眸子扑闪着,…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5日,手术后的“爬行女孩”刘艳丽紧紧抓住一个中年男子的手.含泪说道:“阿呆叔叔.我要回到我家的门口.站着让你给我照一张最最美丽的照片……”这个叫阿呆的叔叔是位酷爱户外运动的驴友.与刘艳丽素昧平生。3年前,阿呆在美丽的后武当山上拍下一张绚烂的风景照。照片里一个模糊的“黑影”让他受到了莫名的震撼——拉近镜头.“黑影”原来是远处窑洞门口爬着的一个女孩,一双绝望的眼神无助地凝视天空。这个女孩就是刘艳丽。  相似文献   

8.
轻松一刻     
轻松一刻小邮差小A兴致勃勃地跑回家,妈妈问:“你干什么去了,高兴成这样?”“我当邮递员这信去了。小A激动地说。“送信?哪儿来的信呀?”妈妈奇怪地问。“我把咱家箱子里用红丝带扎着的那一大相信拿出去.给街上每家信箱里塞进去了一封,可有趣了。”“天哪!”妈...  相似文献   

9.
深夜,一个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8月8日,山东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东孙家村正经历着酷暑高温,张书燕带着新衣服来到张下河老人家中,"张大爷,我先收拾房间,再给您理理发,咱今天换新衣服啦!"张下河今年76岁了,无儿无女,也没有经济来源,是一名特困人员;而张书燕是一名护理员。张书燕还记得第一次来张大爷家时的情景:柴草扔得满地都是,床上、桌椅上积着厚厚的灰尘,衣物被褥脏乱不堪,房间里充斥着刺鼻的异味......如今,张大爷家从脏乱差变得窗明几净,  相似文献   

11.
信任对接     
离检票进站还有一段时间,独自踱到大厅里茫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货架上堆积着的各色食品,电视屏幕上不断闪去闪回的列车到开时刻表。独自一个人在茫茫然然想着心事……我在想心事的时候,就看见迎面走过来一个高高大大笑容可掬的人,他那方方正正的大脸上写着一脸的诚恳,他的笑他的目光都直对着我,那感觉好像我是站在这里迎他的一个熟人似的,我快速地在记忆的索引里寻找着是否见过这样一张面孔,那时他已来到我身边热情地朝我点了一下头然后说:“你好。”我出于礼貌便随口回了一句:“您好。”那人就跟我擦肩过去了。那人走出好…  相似文献   

12.
在成都市水碾河一幢普通民宅里,住着张振华老人。她满头银发,面容红润,精神健旺,思维清晰,能一气讲二三小时了无倦容,能不戴眼镜看书写字。她看上去不过80开外。可怎么也想不到,她竟是106岁的老寿星。经她的好友引荐,我三次采访了这位我国年事最高的高级知识...  相似文献   

13.
刘杰 《人大建设》2004,(2):42-43
2002年9月1日夜,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建设路一幢楼的楼道里,一个名叫秦玉的女人一边心惊胆战地观察着街上行人的走动,一边默默地祈祷着,希望张明君帮自己拍摄丈夫赵波婚外情的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但是她失望了:  相似文献   

14.
舐犊情深     
感恩 《中国减灾》2005,(2):60-60
母亲节的晚上,随着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电话的那头传来了我的小儿子祝她母亲节日快乐的问候声,随后我打开了电脑,搜寻着儿子给他母亲寄来的贺卡,这时,一行醒目的字符吸引了我——“母亲节,关注西部贫困母亲”,我不由自主地点击了它,在一系列贫困母亲的生存照片里,其中的一张照片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我久久地凝视着它,眼前一片模糊。在妻子不断地催促声中,我机械地打开了儿子寄来的贺卡,当妻子激动得,哽咽着欣赏那些制作精美的贺卡,领略儿子的孝心时,我的心一直绷得紧紧的,老是想着那张震撼人心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位母亲,是青海玉树州结隆乡…  相似文献   

15.
邻居徐奶奶去儿子那儿住了,把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小瓦屋租给了一个乡下姑娘开发廊。两天后,这个眉眼清秀、脸盘俊俏、身腰挺耐看的姑娘自己用红漆在屋门前墙上写上“小芳发廊”,我和妻才知道她叫小芳。“小芳发廊”开张了,就一张座椅、一面壁镜、一只煤炉、一条长木凳和理发刀剪。可就是这个寒窑一般的发廊,每天都有20多个人前来理发,小芳忙得整天不露头影。妻的二弟也开发廊,而且开在市面上,但门可罗雀,濒临倒闭。一个乡下姑娘凭什么把这么多人吸引过来?我和妻决定认真观察一下。一个周末的早饭后,妻走进‘小芳发廊“,边和小芳聊…  相似文献   

16.
沙蓬 《台声》2002,(4):40-42
日前,收到一个邮包,是从杭州寄来的,地址是我熟悉的杭州翠苑四区一幢二单元204室,那是台湾诗人明秋水先生的寓所,我曾多次用这个地址与明老先生通过信。但邮包上的署名却不是明老先生,而是他的太太谢小玲女士。我预感到有些不祥,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精装的厚书———《追寻永生的旧曲———明秋水八十自选诗集》,书中夹着一张纸,是明老先生亲书的《明秋水糊涂简记》,上面附着二指宽的字条:“这是秋水先生过世后,在他的书房里发现的他自己已写好(并已复印好几份)的,今寄一份给贵社。谢小玲”。书中还掉出一张剪报,是…  相似文献   

17.
陈战利 《中国保安》2013,(15):46-48
2013年5月11日,又是一个周末休息日,但对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东城分公司保安班长宋伟来说,这一天和平常一样,依然忙碌着。刚吃完午饭,宋伟安排好保安员执勤工作岗位,指定好保安班临时负责人,便携带提前准备好的理发用具,骑上自行车,急急忙忙赶往十几里地外的东直门、朝阳门和东四街道居民社区,为等候在那里的12位空巢独居孤寡老人义务上门理发,做些日常服务工作。“大爷您好,我给您理发来啦。”一进老人家门,宋伟热情招呼老人,搬来椅子,拿出理发用具,认真为老人理发。  相似文献   

18.
列宁排队理发的故事是许多人所熟悉的。在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时候,重读革命导师的这类小故事,倍觉亲切,对于提高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自觉性,很有教益。故事是平凡而简单的:一天,列宁到克里姆林宫理发室去理发,那里已经等候着很多人了。列宁回答了大家的问好后,就问谁是最后一个。等侯理发的群众认为列宁日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操劳,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不必按次序排队,都一致请他先理。但列宁却坚持要和大家一样排队理发。“谢谢同志们,我也应该按秩序理发”,他一边解释,一边就在最后一个位置上坐下,读起报来。说到这里,使我们不由想起另一件同样感人至深的小事:在十月革命后的困难岁月里,列宁和全国人民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  相似文献   

19.
欧阳国 《人民公安》2011,(13):64-64
余杰在《在北大吃书的日子》说,图书馆是单身者的天堂。我上大学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也都呆在图书馆。每天,闹铃很早就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迅捷地从床上跳起.胡乱地洗刷几下,就腰挎牛仔书包、嘴啃大馒头、身带两张卡(一张饭卡、一张借书证),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图书馆奔。当我的身体还在自行车上时。心却早已飞到了图书馆,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呼唤我.于是我更加用力蹬着自行车,狂奔在校园,飞向我自己的天堂。  相似文献   

20.
莳花者说     
半年前.我在花市看到有个近一米高的圆口玻璃瓶里养着一棵滴水观音。只见数十枝茎叶争先恐后地从瓶口向上伸展出来。叶子绿而肥,秀色可餐。透过透明的玻璃.可见无数细而长的根须在水中尽情地展现着曼妙的身姿。实在太美了!我把它买回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