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月1H下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前往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作家史铁生家中看望和慰问。张海迪向史铁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她十分关心史铁生的身体和生活,对他长期以来不断战胜病痛,顽强写作的精神十分敬佩,对他的文学品格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张海迪说,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匆匆离开了人世,我们在为他"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思考感动的同时,也感谢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完全没有肾脏功能的史铁生可以依靠透析技术多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使这位深邃睿智的思想家有机会留给我们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像《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等都是他在透析过程中的思考,尤其是他对爱、对疾病、对死亡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邢仪 《北京观察》2011,(10):50-52
我和史铁生是中学同学。1969年我们一同去陕北插队。史铁生在陕北干了两年农活养了一年牛就生病回京,惊人的消息传到我们干活的大山里,说史铁生瘫痪了。后来史铁生为活下去找个理由是写作。  相似文献   

4.
最美是生命     
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今年的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今年55岁,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他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分别获得过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这个顽强的汉子,近几年又得了尿毒症,肾也随之衰竭,时刻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忽而岁月静好,忽而琐碎交错。情绪忽而慷慨高昂,忽而歧路迷离。这时,我总会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从容平静的笔调,以真诚苍劲的语言,呼唤出我们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一对永恒主题:爱的回归、生命的渴望。爱是家的核心,生命是人的核心。在此意义上,《我与地坛》是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聚会 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那个“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人走了”。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走了。对于死,史铁生是坦然的,“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似文献   

7.
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层思考:明了死是一个无需寻求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珍视生之"过程".从个人的苦难中审视并发现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与生俱存的永恒困境,并试图指出人类走出困境的求赎之路--从绝对独立自由的精神上实现超越,由敬畏生命而谱写出一曲人类不屈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8.
北墨说 又到元旦,又是一年。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走了,第二天就是元旦了,他却没有挺过新年。两年过去了,每到这样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想起史铁生。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最严肃的人生哲理,他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将长久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虽然他自嘲“职业病人,业余作家”,虽然他生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但这一切都难掩他的光辉。本期文苑选登了一篇追忆史铁生的文章,以示对他的缅怀。  相似文献   

9.
1990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的点击下,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应当是第四章“童年之门”中“一个女人端坐的背景”的一节.这样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画面,看不见任何一点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它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情节呢?它带有一种梦魇的意思,就是说,处于我们经验之外的环境里,那里的人和事,均游离我们公认的常理行动.  相似文献   

10.
残疾和写作的关系,史铁生说残疾人和写作是一种天生有缘。我以为更是客观存在使然。首先,是残疾者的生存状态“。残疾”的定义就是不能以正常方式生活。残疾人有很多本能的功能退化或丧失了,生存的环境却没有改变,于是适应环境就变得艰辛困苦和不可思议,必然要遭遇身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42.00元"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或无秩地过着。"人立于世间,既要面对内在生命的孤独,还要面对外在生命的烦恼。人生是三劫四劫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本书作者睿智豁达,在他看来生命要有乐气,人活着就要学会自寻欢喜,读书、写作、交朋友、旅行都可以给生命带来这样的乐气,所选篇目无一不是他对生活的体察和思索,富含深意又平淡简达。本书里面作者谈亲  相似文献   

12.
想念地坛     
20年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如今他笔下那个安静甚至是安详的地坛已逐渐消失,地坛的改建以及周围林立的商铺都打破了它原有的韵味。史铁生最近写的散文《怀念地坛》中有一句“现在我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虽然地坛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但他仍能在那里体会到当初的感觉,因为当年的地坛已经植入内心,那种安详感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内心。  相似文献   

13.
参加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我有很复杂的心情,因为直到今天我都不愿相信他已经走了。这一年我又读了他的一些书,向他的心灵走得更近了一些,对他和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祝勇 《人民公安》2011,(1):50-50
史铁生在思考里获得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有祭坛的石门不倒,他的大道就永远铺满光辉。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北京作协驻会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因病致残开始了他的“轮椅生涯”。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散文《我与地坛》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以"道"作为解释生命的起点,"道"自然无为,人生命的轮回是"道"的具体体现,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展示着"道"的自然本性.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依然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韩少功等为代表小说作家,坚持着自己的心灵原则,在一个世纪末的时代里,为着精神传达的需要,选择了散文这一最自由、最灵活的话语方式.他们的散文,是对现实的峻急的批判,是对生命以及生命的精神性存在的理性的思索,是面对自然和世界而说出的诚实的体会.是一种来自灵魂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他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喜欢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苦的乐的都写。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白天,不是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就是提着工具去建筑工地帮人建房装修;晚上,不顾劳累又拿起纸笔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着爬格子……农民作家黄志伟痴心写作20多年,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并牵头创办了广西首个农民文学社。在被称为"广西省尾"的西林县,一个"农民作家"和他创办的农民文学社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个农民就是那劳乡那劳村老街屯39岁的黄志伟。迷上写作笔耕不辍憨厚朴实的黄志伟出生在平果县太平镇巴乐村乐下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但当  相似文献   

19.
方新文  边林 《人民论坛》2012,(8):128-129
梅洛·庞蒂是现象学阵营中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他的"对话"思想的理论起点在胡塞尔的"未思之处"。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世界",认为"生命世界"的本义是一个主体间对话交流的世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主体间性"进行了重构,将胡塞尔的纯粹意识间性改造为身体与身体间关系的"身体间性"。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0,(20)
正罗定保是同事口中的"好班长"、村民喜爱的"好书记"。他连续58天奋战在防疫一线,在工作岗位上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基层工作燃尽生命之火。他是同事口中打理村务的"好班长"、村民喜爱的"好书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带领村"两委"干部逐家逐户摸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