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兰景力 《奋斗》2008,(8):49-51
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抓起,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在构建和谐龙江中着力解决“打官司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刻认识做好群众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应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这样的社会,最重…  相似文献   

3.
传媒     
《求是》2006年第23期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社会动荡是人民之祸。人民群众盼望国泰民安,过上富足祥和的生活;盼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自身权利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盼望完善  相似文献   

4.
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关注社会公平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兴县县委书记、县长公开电话的开通运行,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诉求难、办事难的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群众诉求受理机制,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社会矛盾,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作用。这也标志着兴县在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社情民意,转变干部作风,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登潮 《探索》2007,(1):31-3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逐步清除各种不和谐现象,克服各种诱发社会朝失衡甚至动荡方向发展的因素。其治本之策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协调性发展等,以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和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松 《揭阳论丛》2007,(3):16-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提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公路就是要能够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公路,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公路,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公路整体服务满意的公路。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和谐,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医患关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甚至一些医患关系矛盾激化的事件也经常见诸报端。这种医患矛盾虽然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老百姓所关注,容易成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强调:“要组织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河东区中山门街中山门北里社区党总支深切体会到,社区和谐关乎社会和谐。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在精心打造和谐社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目前农民问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们应该把着眼点落在如何构建和谐上。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制度安排,城市对农民的政策与心态调整,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适应是构建和谐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演绎出和谐社会建构路径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的活动中积淀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要惠及全体人民的最广泛、最高层次的和谐社会。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涉及面最广的群众性活动,它要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的和谐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舆论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舆论引导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我们要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14.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与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具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一个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的社会根本谈不上和谐。不断防止和消弭社会冲突与对抗,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除了依靠经济、社会、政治甚至军事等力量的协调和控制以外,更需要意识形态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期,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和谐企业,党群部门的工作在和谐企业的建设中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6.
张荣臣 《党课》2007,(2):10-17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了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其中强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反思与制度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莉 《理论学刊》2005,(10):59-6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下来看,社会不尽和谐的现状之一,就是社会保障缺失造成绝大多数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显然,此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和谐”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当务之急,便是认真反思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尽快建立比较合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仁礼和谐型与墨家的兼爱和谐型两大社会和谐思想理论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诸问题上提出了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系列思想观点,其一系列同异点上包含了不少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汲取的有益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农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民利益能否实现,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将直接影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宣传思想工作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和谐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必须科学把握构建和谐农村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工作,谋求宣传思想工作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中有更大作为,有力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农村问题矛盾突出、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为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认真分析和妥善解决农村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