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罗国文 《求索》2012,(12):266-267,246
提高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能力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然而执法环境的复杂、执法主体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方式"轻程序重实体"以及执法对象法律意识淡薄都是导致执法过程中"非人性化"现象存在的原因,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通过创设人性化执法的文化环境确保执法者身心健康,以执法行为文化为抓手提升执法主体整体的文化素养,通过制度建设合理处置执法过程中"文"、"武"并济的关系以及引导执法对象知法懂法守法,共同提升人性化执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健全公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法是规范和控制公权力的法,是调整公权力主体与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关系以及公权力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公法主要包括宪法和行政法。此外,立法法、司法法、各种国家机关的组织法、选举法、社会自治法以及其他各种涉及公权力运作规则的法均属公法的组成部分。公法的健全、完善是政治文明的要求和保障。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长时期中形成的,逐步脱离野蛮、愚昧、暴力、专制和玩弄阴谋、权术的政治生活形态而逐步走向理性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政治生活形态,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公权力在法律(公…  相似文献   

3.
论辅助警察参与警察执法的正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国家垄断公权力理论仅是一种笼统的假设,国家并无垄断公权力的必要,也没有垄断所有公权力的实践;警务职业化更应该解读为一种专业化的追求,而非杜绝具有相应资质的私人主体参与执法;在责任承担方面,无论是由警察还是辅警来行使警察权力,责任主体都是其所属的警察机关,而非执法者个人。为充分发挥辅警参与警察执法的优势和削减其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对警察与警察作用进行区分;也应架构和完善相应的准入、培训、考核与奖惩制度;还要为辅警设定合理的参与范围。  相似文献   

4.
不仅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相对权力同样导致相对腐败。绝对权力的腐败是专制下的腐败,相对权力的腐败是法治下的腐败,即法治堕落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行为僵化;另一种是"阿伦特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冷漠无情。拒斥和批判这种以法治为名的官僚主义,正是从古至今中国政治伦理的关键所在。不同于西方法治视野下的"腐败"重在"徇情枉法",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的腐败在于"以权谋私"。相比于不守法律的绝对权力和绝对腐败,被法律腐化的相对权力和相对腐败,是"无药可救"的腐败。如何避免堕落为"僵化冷漠"的官僚主义,是法治建设中最应当警惕的危险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方语境分析,宽容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起于宗教宽容止于政治宽容。基于中国语境分析,政府公权力的宽容比政治宽容更有现实意义。三十多年改革而引致的多元化背景下,努力促进能包容多元主体的权力分享的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治理模式,以及包容多元诉求的"公平合作体系"的形成,应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6.
张蕾蕾 《求索》2012,(9):211-213
从领域划分的空间维度上考察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逻辑,人类历史演进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不断排列组合的历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零和"博弈导致政治认同走向失衡与异化。如何促进权力与权利的"非零和"博弈,使得公私领域达成合理互动与和谐,是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轴心逻辑和重建当今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重塑政治认同的必要考量。  相似文献   

7.
政治伦理可以分成政治制度伦理、政治规范伦理、政治德性伦理。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三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依靠的主体性质不同、在特性上有质与量的不同、在政治伦理建设实践上路径的不同、以及伦理层次的不同。但三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都是政治伦理,都有政治伦理的共同性,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规范伦理是政治德性伦理的保障,政治德性伦理为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规范伦理提供实践前提和内在基础,政治制度伦理、政治规范伦理和政治德性伦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春莲 《今日浙江》2014,(21):36-37
正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2007年以来,围绕法治浙江建设,杭州检察机关大力推进以执法理念先进、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质量过硬、执法效果良好、队伍素质提升、人民满意度高为标准的"品质检察"建设,取得成效。明确"品质检察"标准法治思维是以严格遵守法律规则为底线,以限制公权力为核心,以平等保护私权利为目标的一种判断是非的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学界从未对政治伦理主体进行过详细的讨论,更不用说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政治伦理主体的概念特征、外部轮廓、内部结构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政治伦理主体进行勾画,以填补这个研究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的政治定位与政治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湖湘论坛》2003,16(6):89-91
政治伦理指政治主体 (包括政府、政党、官员、公民等 )在政治活动、政治行为中所信奉和实践的伦理精神 ,具体涉及到政治家伦理、公务员伦理、制度伦理、公民道德等方面。政治伦理的功能在于它可以作用于社会制度的选择和评估 ,提供社会诉求和利益集团的合法性依据 ,树立官员的服务观念 ,并促成公众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形成。政治伦理并不探讨具体政治主体的动机是否道德的问题 ,而主要考察他们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价值。公民社会的政治已经成为了公共事务 ,政治伦理也就成为了一种角色要求。一、政治在公共生活中的“定位”政治…  相似文献   

11.
刘文杰 《求索》2014,(10):82-86
庄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其奉行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政治原则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的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治理模式,其目的是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庄子政治伦理思想所蕴含的政治智慧能为我国当前所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可能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08年7月,云南"孟连事件"震惊全国。"孟连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胶农与橡胶公司间的利益冲突,是公权力在利益冲突中调处不当引发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的背景下,公权力与民众之间、民众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大调整格局之下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孟连事件"之后形成的孟连经验,其核心就是以公权力不与民争利为基本理念,以党群关系的改善带动各方社会关系的调整。当代中国各类社会关系中,最重要、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执政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应以政治和法律伦理为基础。古代国家强调政治的伦理性,近代西方产生国家非伦理化观念,而中国则一直坚持政治伦理传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司法和执法等各方面、各环节加强政治和法律伦理建设。加强立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正义性,使制度和法律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加强行政与司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治理手段的正当性,正确认识行政手段的功利化以及隐蔽性非道德行为,调整政绩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5.
雷泽宽  胡贤鑫 《理论月刊》2002,46(10):72-73
伦理经历了群体伦理、个体伦理两个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形成了事实上的类伦理主体和类伦理,使个体伦理主体与类伦理主体、个体伦理与类伦理被压缩到同一时空。个体伦理差异的缩小、类伦理的扩张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建立类伦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李建华 《求索》2022,(1):5-14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直接把人自身"延伸"(机器人),导致伦理载体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态,甚至出现了"虚化"的趋势。要保持伦理实体的"纯正",必须充分认识到伦理载体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本身的局限,另一个是人(伦)作为伦理载体的限定。  相似文献   

17.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了执法实践跨越式发展,但不能忽视法治化进程中执法规范方面仍存在的不足。程序正义理论期望以“看得见的正义”来实现价值,其被广泛运用到公权力行使的研究中,这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背景相契合。程序正义原则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该原则出发探究公安执法典型案例,更有利于直观、多角度研究公安执法实践,从而为执法实践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政治伦理的关注源远流长。不过,迄今为止,在政治伦理的定义问题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政治伦理就是各个政治主体(包括阶级、集体或个人)在政治活动中所信奉和实践的伦理精神及道德规范;第二种看法认为,政治伦理是指处理政治关系、解决政治问题、开展政治活动应当遵循的普遍法则。  相似文献   

19.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也是保障,公正廉洁执法对于指导基层公安部门执法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基层公安部门执法应从思想转变、主体培育、关键环节、执法效果、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入手,力求在执法理念、执法素养、执法行为、执法模式以及执法监督上取得突破,从而实现公正执法与廉洁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警官作为执法主体是政治权力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执法效能直接取决于其基本属性 ,这就必然要求他们具备合法权威、合格权威和个人权威。这三者有利于建构警察的合法性 ,并对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