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邓炘炘 《小康》2010,(3):112-115
白马诗社,这个被忽略的文学群体,某种程度却是"五四"精神在海外的延续,是海外学子家国情怀的寄托 2009年10月26日,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去世于美国旧金山家中。消息传入国内,引起史学界巨大震动。唐德刚在中国大陆地区以作家、口述历史学家闻名,他的《胡适口述历史》、《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梅兰芳传稿》、《史学与红学》等著作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2.
徐茜 《理论月刊》2008,(4):43-46
开展于20世纪20年代的整理国故运动是新文化运动者发起的,试图以现代的眼光、观念,清理传统、重审历史、整合文化的一场运动.保守阵营的曲解和利用、新文化人的质疑和反思以及"整理国故"自身方法的局限,都使"整理国故"陷入困境,不得不偃旗息鼓.本文对"整理国故"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5,(3)
全国首届《齐韶》挖掘整理研讨会四月八日在淄博召开。《齐韶》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大型乐舞,后世把这种齐国化了的《韶乐》称之为《齐韶》。会上,专家、学者对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李忠  相似文献   

5.
当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有口皆碑。对当时北大的学术环境,稍做具体了解之后,让人感叹不已。当时的北大,学术巨子众多,其中包括信奉马克思主义者。学者群分新旧两派,还各办有刊物——《新潮》和《国故》。学者们授课各讲各的。课堂中可以批驳对方,但又一校共处。曾见一篇回忆文章有这样的记述:“有这么几天,看见校园内人们匆匆来去,在几个教室门前窗口,都挤满了人群。上前打听,方知一个教室是胡适在讲学,而另一个教室,则是梁漱溟先生的讲坛。好奇心的驱使,我也挤入人群,听先生讲道,中心  相似文献   

6.
卢毅 《求索》2004,(10)
“整理国故运动”虽曾在民国知识界风行一时 ,但时至 2 0世纪 30年代中后期 ,一方面因为其自身缺陷的内在制约 ,另一方面也由于主观心态的转变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整理国故运动”最终难以为继 ,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歇 ,逐渐退出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舞台。  相似文献   

7.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2,(4):97-100
原始史书《鲁春秋》为孔子的改造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体例基础。孔子对《春秋》的改造,赋予《春秋》思想诠释的多义和开放性,造就《春秋》性质的不同。在经学家的视野中,因《春秋》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文本的义理诠释传统,因而属于经学;而在史学家的视野中,《春秋》是一种史学体裁的起源,甚至成为一种史料。历代多数学者主张《春秋》包含经学与史学属性,二者不可截然分梳,故《春秋》具有"义经而体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李苗 《前沿》2012,(24)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提出“中国中心观”一词后,学界纷纷对此书展开论证,众说纷纭,很难断言柯文史学思想代表当时美国史学思想的主流,但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史学家实际上的学术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该观点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对指导和反思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笔者对该书的内容和影响稍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9.
正《敦煌契约文书研究》,系"中国法律史学文丛"之一,王斐弘著,520页,43.2万字,商务印书馆馆2021年9月出版。敦煌法学是敦煌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敦煌法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敦煌契约文书,广涉借贷契、买卖契(包括一般买卖、土地交易)、租佃契、雇工契、养男立嗣契和放妻书、放良书、分书和遗书,可称为"敦煌五契四书"。  相似文献   

10.
著名训话大师郝懿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曾经在回忆性散文中记载过他的作品和名字,并将他的《蜂衙小记》、《燕子春秋》、《记海错》等三部著作辑校整理;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在日本神田大成中学发起成立“国学讲习会”专门讲解他的《尔雅义疏》等国学名著;著名学者周作人在专著中言及“至于个人撰述之作,我最喜欢《记海错》”;胡适赞赏《尔雅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刘知幾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著。《史通》辨明史学源流,援经入史,阐明经史之异趣,史学最终从经学中挣脱出来成为一门与经学并立的学科。然而到了宋代,随着经学独大的学术格局再次确立,《史通》"援经入史"、"疑古惑经"等壮大史学谱系的努力受到宋人的普遍诟病,《史通》一书也遭到宋人的普遍排斥,一度归于沉寂。《史通》在宋代的沉寂与宋代经史之间的博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胡适:"我没见过他"】1958年9月,钱锺书《宋诗选注》出版。书出版不到半年,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一本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来编选的书,书中贯穿着一条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路线,是打着反对形式主义的旗帜来贩卖形式主义的黑货,"这面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白旗"必须要坚决地拔掉。有境外媒体对此次批判进行了报道。胡适老友程靖宇看到报道后,在香港买了两本《宋诗选注》寄给胡适,其中一册托胡适转送另一友人。1959年4月29日,胡适收到寄来  相似文献   

13.
1986年9月10日至14日在奥地利林茨召开了第二十一次工运史学者的国际会议,着重讨论了二次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工人运动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大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在学者递交的五十多篇论文中,选定了三篇作为主报告:联邦德国学者 H·格雷宾的《二次大战末期及战后初期工人阶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苏联学者 L M.米那耶夫的《论二次大战末和战后初期工人阶级的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捷克学者Γ.福来克的《对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  相似文献   

14.
郑朝波 《新东方》2009,(6):27-31
丘浚的著述十分宏富,其中的史学著述十分惹眼。丘浚的史学著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修史书,包括《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等;一种是私修史书,包括《续修通鉴纲目》《世史正纲》《评定交南录》等。丘浚最主要的史学著述就是《世史正纲》。我们探讨丘浚的史学思想,就是要在他现有的史学著述中仔细发掘、悉心整理,展现出他的史学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换,还需要相应研究范式的确立。然而,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借助西方哲学建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在新世纪前后遇到了激烈的讨论,需要建构立足于中国哲学自身的研究范式。对此,学者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其中张立文先生所提出的"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研究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其在此路径上提出的"和合学"理论更是对中国哲学现代转生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6.
叶辉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3,(18):54-56
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在诸暨市,一个非史学专业的年轻人,穷十年之功,七易其稿,用文言文完成了400余万字的《资治通鉴续纪》。8月15日,来自中国社科院、北大复旦、浙大、浙江省社科界的十多位史学专家来到浙江诸暨,参加了《资治通鉴续纪》研讨会。在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三大册《资治通鉴续纪》前,专家们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在世风浮躁的今天,10年业余时间足不出户,潜心写作,完成了中国史学上这样一部奇书,有几个人  相似文献   

17.
王晓燕 《青年论坛》2013,(5):147-148,F0003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由研究儒家经典而兴起的经学则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问.20世纪70年代以来,儒家经学研究一改以往的沉寂局面而渐成显学,但大多从哲学或史学角度加以研讨.到20世纪80年代,众多学者突破对经学的单一性研究,开始把经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经学与中国文化、经学与语言文字学、经学与史学等,第一篇探讨经学和文学关系的论文是殷绍基在1988年4月发表的《"经学"与文学》[《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由此掀开了经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52.00元胡适是开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现代著名学者,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胡适的政治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研究的著作。胡适一生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政治人,都饱受争议。本书于学界热衷讨论的胡适之文化思想、哲学思想等论题之外,独辟蹊径,对胡适的政治思想做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对"问题与主  相似文献   

19.
1921年夏,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先驱人物梁漱溟,在济南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是年秋讲演稿整理出版。在此书中,梁漱溟“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23年3月18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西化派主将胡适,在《读书杂志》第8号上发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就梁漱溟《东西文  相似文献   

20.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14,(2):F0002-F0002
正蔡光举蔡光举烈士,军校第一期学生,任教导团三营党代表,在攻打淡水中英勇牺牲。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称之为黄埔军校牺牲的第一人。左:蔡光举烈士遗书《青年军人》第二期刊载的"蔡光举烈士遗书二通"右:《蔡光举烈士殉党详情及其事略》蔡光举烈士的事迹,在军校的刊物中广为宣传。这是《蔡光举烈士殉党详情及其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