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单音节语素是彝语构词的基本单位。Packard(2000)根据语素自由和粘着特征,把语素分为四类:功能词(自由的、功能的)、根词(自由的、实义的)、粘着词根(粘着的、实义的)、词缀(粘着的、功能的)。按照Packard的分类法,我们认为彝语语素首先可分为词法语素和句法语素;词法语素可再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句法语素可分为结构语素和语缀语素。  相似文献   

2.
彝语变调包括构词变调和构句变调两个方面。本文对在构词中发生变调的三个实际本调及其所变成的现实变异调,以及变调情况、变调性质等与构词变调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并对构词变调的诸因素作了可能的解释。认为彝语构词的变调与否受相接音节的声调调值音差、声调特征以及所属语素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汉语和英语完全属于不同的两种语系,各自的语义表达和构词方法都不相同。通过对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词缀进行对比研究,在英汉两种语系中,词缀的构词方法存在着异同之处。就词缀的性质而言,英语和汉语两种语系具有相同的构词性等特点,但就词缀的数量和来源等方面又存在差异。词缀是从西方语言学概念中引入的,所谓词缀,在汉语中也称辅助成分,具体表示一个词汇意义的词根和某一附加意义的语素词缀。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构词方法不同,英语和汉语词缀拥有相同之处,都是依附于词根的语素成分,就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系间的词缀特点、词缀的语法功能、词缀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丁崇明 《思想战线》2002,28(5):123-126
汉语绝大多数修饰式词是偏正型的。大多数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形容词性语素在中心语素后。汉语、藏缅语“名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一般是修饰性语素在前 ,侗台语和苗瑶语部分语言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是修饰性语素在后。有的语言修饰式复合词有偏正型 ,也有正偏型的。支配式的复合词构词差异与这些语言主要语序有关。一般有补充式词的语言是有补语的语言 ,但有补语的语言不一定有补充式词。假设补语产生于补充式词前。  相似文献   

5.
笔者提出了与传统的异序观不同的广义异序的概念及朝汉同义成语对应词条的选用理据———语用原则:共同语素和常用。广义异序朝汉同义成语可分为三类:双语素两两对应类、单语素一一对应类和双语素分散对应类。按具体形象的可感性、抽象归纳的概括性和无人为作用的客观性这三种附属语义来对除"狭义异序"以外的全部异序词条归类,阐释了有一定规律性的、语序变异后体现的语素语义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侗语亲属称谓的构词、抽象词的构成、形象词的构成、自然现象和方位观念的构词以及一词多义的构词等几方面的语词构成中,试探侗民族的造词心理过程及其有关的文化现象。如婚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初民们对自然现象的揣测与方位观念及侗族文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蒙汉地名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清 《前沿》2003,(3):116-118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 ,犹如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本文着重分析蒙语地名的命名依据和构词类型 ,探讨蒙语地名汉译中的几种现象 ,描述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彭晓 《求索》2012,(11):125-126,124
随着语言接触,大量音译词被借入汉语。其中一部分在受语迁移的影响下产生了音节语素化现象。随后,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促使该语素进一步演化为词缀。本文以样本外源性词缀为考据,对其受语迁移引发的词缀析出路径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代汉语派生式构词理论提供新的研究径向。  相似文献   

9.
从词法类型来看,形容词的重叠可以分为构形重叠和构词重叠,而从结构形式上来看,又可以分为完全重叠形式、半完全重叠形式和不完全重叠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其所表达的意义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其重叠形式所表示的程度量特征丰富。从典型范畴理论来看,模糊量、固化量、主观量、大量都是形容词重叠形式所表达的典型的程度量。此外,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所表达的程度量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相似文献   

10.
安乾  李仕春 《传承》2013,(4):86-87
词缀和类词缀是现代汉语中十分重要的构词语素,更是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的难点。对于词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把词缀与非词缀区别开来,也有利于汉语构词法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公安司法用语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词:“人犯—犯人”、“人证—证人”、“犯罪—罪犯”、“犯案—案犯”、“期限—限期”、“问讯—讯问”……这些词,我们叫它同素反序词。同素反序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类特殊的词,它们两两成对,构词语素相同,构词顺序相反,反序后有些词义基本相同,而  相似文献   

12.
词汇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的新变化、新理念。围绕某些中心语素批量化生成的新词语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和人们新价值取向的载体。"X帝"族新词语反映了人们普遍有着期待受到关注的心理、调侃权威和崇尚自主的心理,以及性别区分意识逐渐模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罗军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179-185
苗语的构词一般分为分析型和扩散型两类,但不论是分析型或者扩散型,由于受到语义特征的影响,其搭配关系的使用也必须依赖于它所处的语境。"蒙撒"支系苗语中的形容词"小"和"大",乃属于分析型的特征,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有的能接受副词的修饰,有的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作者通过研究认为,能接受副词修饰的属于苗语固有的形容词,不能接受副词修饰的,是由名词虚化后近代进入形容词词类的,它不具备形容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书超 《理论月刊》2005,(12):130-132
内在语言形式指的是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成规律和句法结构规律。词的构成指音义结合成词的过程与方式。词的结构中构词语素与构形形素具有根本区别。句法关系包括词的共现关系和序位关系。句法组合不仅是在词类层面上展开,而且包括词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在词法层面还是在句法层面,内在语言形式都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三明市公安机关在"三项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筑牢稳定防线,以改革侦查破案机制提高打击能力,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警务机制的日益形成,以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增强公安整体素质,改善公安工作环境。坚持改革创新,精细运作,突破难点,务求实效,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郝思瑾 《求索》2011,(11):228-230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巨"字在一些文章中的不恰当定性为出发点,对现代汉语中的"巨"字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在层层分析其常规用法"巨1"和新兴用法"巨2"之后,得出结论:"巨1"为单音节、黏着、不成词、不定位、词根语素,"巨2"为绝对、主观程度副词,且存在超量级绝对程度副词"巨2a"、极高级程度副词"巨2b"和超量主观程度副词"巨2c"、高量主观程度副词"巨2d"。  相似文献   

18.
郭海洋 《求索》2012,(9):201-202,175
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的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词汇发展的历史表明,词汇的发展就是理据性逐渐增强,任意性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理据的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取共时、静态的描写同时也可以进行历时、动态的考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应适当改变。本文以东北方言"趁"的构词理据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词义在历史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变化,并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在共时阶段所表现出的相关问题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9.
张献忠 《人民论坛》2014,(10):191-193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20.
符其武  梁鲜 《新东方》2008,(10):51-53
顾名思义,“异序词”是指有关词索在排列的次序上不顺乎寻常的词语。 异序是相对于顺序而言的,因此“异序词”的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条件的预设:存在一个假定的“顺序词”参照体。因此,在无特别指定的情况下,本文所称“异序词”是指相对于普通话中对应词的语素序而言的。例如,普通话说“公鸡”,那么方言中的“鸡公”就是异序词。反过来,尽管普通话的“饼干”具有非偏正关系的“逆构”特点,但由于方言也说“饼干”,在词语的语素序上与普通话相同,则不属于本文“异序词”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