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波 《求索》2006,(12)
创造接受法治思想的舆论环境既是专业法律职业集团的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又要对社会公众开放,这就决定了创造接受法治思想的舆论环境是在社会公众参与下形成的,是法治思想接受主体在外迫(法律效力)与内信(法的接受)之间的冲突和博弈的互动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排除影响、阻碍、削弱接受法治思想的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努力创造、集合、强化接受法治思想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公共舆论空间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三十年;同时,公共舆论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对新一轮思想解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公共舆论空间出现网络话语暴力、非理性因素等不良现象,我们应该从重视民意、重视公共舆论空间;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正面引导等方面入手,规范公共舆论空间,进一步促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3.
杨佳鑫 《传承》2011,(17):78-79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各类发展的和谐、各类建设力量的和谐、各种思想观念的和谐、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都离不开和谐舆论的保证。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从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从理念、制度、能力和机制等四个方面人手,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做好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要运用新闻批判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还要反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意志与情绪、意见和建议,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有效的平台。为此,我们必须要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舆论监督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加强舆论监督的法制化建设,三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四是促进监督主体职业化。  相似文献   

6.
公共治理范式是对传统的管制模式的一种反思与发展,它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并已然成为一种新型范式。面对"管制疲劳"的出现,公共治理的崛起成为必然。作为回应性、参与性,主张协作与合作的公共治理在公法领域有其具体的体现。由于中西法治环境的差异,英美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早已掀起,而在我国,公共治理的空间有其自身特色。中国法治下独特的公民社会、社会自治组织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情究竟能给予公共治理多大的空间,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会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马太建 《群众》2020,(8):8-10
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高依法应急治理能力,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对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的重大考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依法防控,强调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近期疫情防控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治理和法治的短板、漏洞和弱项。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法治保障,全面提升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展现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媒体对震情及相关信息的报道基本做到了快捷、准确、丰富、详实,但是,从法治的要求来看,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仍然存在诸多缺憾.抗震救灾背后的法制作用几乎完全被忽略,媒体的报道充满着人治的色彩,此种倾向不利于相关事件处理方式的法制化和相关法治观念的形成.为此,必须转变观念,以"5·12"地震事件为契机,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将法治观念融入信息公开之中.  相似文献   

10.
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是促进美国社会自我治理和变革发展的民情要素。诚然,美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国情背景,并且其法治、公共精神处在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主导之下,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法治、公共精神有着本质区别。然而,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法治、公共精神的作用与意义已得到验证,法治、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其自身规律,其中的先进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多元舆论博弈与政府舆情引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社会多元舆论场争相发声。在官民舆论场的角力、国内与国际舆论场的角力、正向信息与谣言的角力等情形下,政府应通过舆情监测、感知触点,议程设置、引导热点,系统策划、管控焦点,因情造势、融化冰点,内引外联、攻克难点,据实说理、澄清污点,在众声喧哗中让政府的声音最响亮。  相似文献   

12.
法治公信力的建构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中国能在根本上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系统结构涵盖法律权威、信号传递与信任机制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法治方式可分立法方式、执法方式和司法方式,法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法治公信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受利益化、民意化、非理性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网络舆论与官方舆论的分离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此起彼伏。新形势下界定网络舆论危机,按照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出有组织-有利益、无组织-有利益、有组织-无利益、无组织-无利益等四类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针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过程采取相应的阶段应对策略,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兵 《传承》2012,(16):26-27
如今,网络已成为聚集民意、问计于民的崭新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政府在公共事件的处理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从正面引导公共事件的发展。以柳州规范化管理电动车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政府决策的相应调整等方面作出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5.
"public opinion"在中国主要译为公共舆论、舆情,甚至有学者要将舆情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public opinion"在西方的发展来看,翻译为"公众舆论"更能契合原意,指因议题产生争论,最终经过讨论而形成的结论。中国的舆情和公共舆论的解释均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建立起中国特色的舆情学是可能的,但还需要发展出中国独有的概念、术语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城市社区的兴起及法治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冰冰 《前沿》2008,(9):129-133
社区是公民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公民社会自治的基本部门,也是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体现和要求,在大都市中的表现就是城市社区。在现代性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的产生,尤其是作为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层组织,承栽了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要求和补充。因此,我国城市社区的法治建设就体现为:社会治理与法治的统一,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的统一,体制建设与意识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伊拉克战争及其准备阶段,美国政府挟媒介以导民意,在国内和国际形成了以“倒萨”为核心的舆论。但是,随着战争硝烟渐淡,其负面效果也逐渐凸现。通过对美国“倒萨”舆论的综合分析,评价其社会效果和舆论价值,可以得出战时舆论较量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兴起产生了新的媒体环境,正在对新闻传播、政治和外交决策、政党政治特别是党的思想舆论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引起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加强党与媒体的联系和互动,利用新媒体改进党的思想舆论工作;要加强并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重视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技巧;要培育和打造属于自己的主流媒体阵地,构筑新的信息平台,利用新媒体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加强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的沟通和交流;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建立互联网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牢固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理念,做好敏感案件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5月30日《法制日报》)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公众对司法的评价,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