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精彩导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对激进反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21世纪课题"。回望人类文明史能发现,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的基本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赵义良 《前线》2022,(11):108-11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前提。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和弘扬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把握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核心要义。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囫囵吞枣、盲目搬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弘扬中华文化,对内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外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5):7-8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23):7-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亲相习。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4,(2):24-24
正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中宣部举办的"文化茶座",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围绕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维护民族精神独立性;必须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5,(3)
<正>2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不断培植全  相似文献   

8.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9.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网络的负面影响等是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新时代,要通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地位,加强文化安全的法治建设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等有效策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 《党建》2014,(1):55-57
●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一直盘桓在我心中。●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余秋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潜逃到家乡的一座山上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因地震,我联想到了祖先遇到天灾时创建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等等神话,一下子摸到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从此,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一直盘桓在我心中。后来,我也以通行的学术方式研究了世界上14个国家在哲学、美学、艺术学上的种种成就并写成了好几本书,但很快就转回到了我的学术原点:只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需要通过文化建构来完成。在多元文化背景突出的新疆建构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要在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中加强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养文化的"共同性"。文化认同的建构需要营造共同的文化环境。新疆地区构筑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场域,要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信仰的主题表达,要科学引导宗教文化的发展,抵御腐朽反动思想的渗透,要使新疆各族人民能始终生活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氛围之中,培养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规范与共同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当前,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还存在着主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8,(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加剧。顺应这种时代潮流的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富有世界眼光和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必须着力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必须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5)
<正>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脉,中华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文化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还是我们党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全民对坚守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曾三次讲到这个问题。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  相似文献   

16.
刘丽华 《新长征》2011,(10):54-5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同时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9.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地方史上的清廉故事,是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