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系谱学方法曾经被人们用来思考历史现。这种思考可以使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所忽视的东西。当我们用系谱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历史上,马克思的思想曾经受到排斥,这种排斥使人们很容易辨认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而后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发展了,甚至被神化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思想形式化了,真假马克思主义无法辨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曾经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却转化为中心问题,而这种转变使马克思思想中的中心问题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受到排斥。抽象的人的解放曾经是马克思批判的对象,但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思想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道主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3.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彻底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一本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一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所有研究之中。在反思哲学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走向解放”的学说,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传统本体论终结后,马克思哲学依然禀持着“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但是,他的哲学的形象以及出场路径同传统哲学全然不同,他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批判和对旧全球化时代的实践批判,把哲学立足于坚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并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性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路径启示我们,马克思哲学对时代问题的敏感以及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张一兵马克思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思想是他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但是,这一重要理论观点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考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人类主体的根本解放问题也经历了一个从人道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洪刚 《理论月刊》2012,(10):24-2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在落后德国实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虽然德国社会现状落后于英、法等先进国家,但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已经达到了现代国家水平。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德国这种现实的落后性和思想的先进性的结合,使得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来实现人类解放,而不能先经过政治革命再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跨越青年黑格尔派用哲学词句所堆砌的“抽象的人”的思想武器,其不仅在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同时开启了人学研究的唯物史观视域,也在揭示人类解放的两大要素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秉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成为当今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因此,全方位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不仅是在增强文本与现实对话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我国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刘翠玉 《前沿》2009,(5):28-31
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论述,提出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研究马克思的这一重大思想转变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现实的要求超出了旧哲学体系的阐释力的时候,人们便在焦虑中纷纷转向对哲学新形态的渴求;一时,哲学体系的解构、建构就成为时髦。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经历着同样的过程。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渊源关系,而这首要的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本身的性质进行定位。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考察,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作为新形态的哲学理论是社会批判的。哲学史上,原联邦德国学者马克斯·霍克海默也谈社会批判理论。他基本上认为,唯物主义哲…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或者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或者滥用、误读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被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一方面使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巨大的思想根源,同时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朱菊生  王志刚 《求索》2011,(10):107-109
20世纪80年代以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论域逐渐从经验理论转向规范理论,但这种政治哲学转向并没有呈现出一种断裂性的特征,相反,早期剥削等经验性范畴被有机地融合到政治哲学批判的框架中。运用新的批判路径和范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公正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试图设计出一套能消除资本主义缺陷的可行的社会主义蓝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试图挖掘马克思理论中一直被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忽略的规范性理论资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社会个人"不仅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个人的解放必须经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的个人"变迁的空间化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向"自由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马克思对交往过程空间变迁背后深层资本逻辑的解蔽,展示了其政治哲学鲜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它警示我们在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中无论是对资本展开空间批判,还是重新讨论阶级斗争、解放政治等政治哲学问题都必须面对现实历史的空间实践,不能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视界,而陷入"空间决定论"或"空间拜物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成果结晶的《资本论》,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对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症候进行了诊断,深刻揭示了资本增殖的逻辑及其剥削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和人的生存状况的考察,将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探索熔铸于其理论研究中的"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当中:其中,哲学批判体现的是人类解放的存在论关怀;政治经济学批判展现的是人类解放的认识论自觉;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则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实践论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真正实现了"三大批判"的理论统一,并将三者融入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探索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刻洞见。文中以"虚幻的花朵"隐喻宗教,揭露人在对宗教这一"神圣形象"的膜拜中走向"自我异化"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作为产生宗教的现实世界并以"锁链"为意象揭穿了完成政治解放的"现代国家",非但没有使人走向自由,反而使人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挣脱出来后,又再一次陷入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泥淖中;最后,在批判宗教和现实的基础上,诠释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是指引人走向解放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论文,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政治解放)、基本路径(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依靠力量(作为精神力量的哲学和作为物质力量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从理论上讲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因此这两篇论文构成马克思基本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理论确证。阐明马克思这一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对于正确认识革命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刻解读可以发现,由于黑格尔的思辨的法哲学在这里并不是被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思辨哲学,而是被作为在德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表现来看待的,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论述并不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哲学问题的特定立场,而是对虽然在德国还没有实现,但在英法等国却已被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青年马克思在哲学问题上的立场也由此不能从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论述中,而必须从思辨哲学在近代的历史境遇以及青年马克思的立场转变中寻求说明。马克思具有自己在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所开启的马克思思想哲学化运动的结果,我们不能以此反注青年马克思在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丁增锋 《前沿》2014,(17):62-63
在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作为整个学说的基本前提,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革,正在从社会批判视阈深入地探究,并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性贯穿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建构过程中,其中蕴含的马克思批判性逻辑的转换过程,并打破了传统哲学的表象,以哲学观变革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论文着重探究社会批判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9.
无论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物本论、实践本体论或者生存论本体论,总是不能把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关切突出出来。惟有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理解为“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20.
董伟武 《前沿》2013,(17):39-43
马克思文化批判包括宗教批判、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批判等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在各具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堆积杂陈,而是依据马克思本人生活阅历的次序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形势与社会思潮的消长次第展开的。其批判的总体路线,首先是沿着“现实实践”这条横轴由宗教、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到意识形态依层次逐步深化的,其次是沿着“历史史实”这条纵轴由远及近依时序逐渐展开的。而无论是横轴上的批判还是纵轴上的考察,其围绕的中心议题仍不外乎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的论证和无产阶级主导下的人类彻底解放问题。这一整体性的批判活动不仅证明了每一种文化批判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具体的实践性,而且也证明了这五种形态的文化批判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