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其根源可追溯到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邓小平同志无疑属于那些最具权威论述苏联经验教训的人之一。正如他所说,他熟悉我们曾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都比较了解”。他是当年那场与苏共争论的“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列宁山是莫斯科大学所在地,上一世纪50年代,贾泽林先生作为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留学生,在这里生活了整整5年。30年后,他作为学者到苏联(俄国)访问,又多次上列宁山。因此,对列宁山,贾先生怀有一种特有的情愫。最近,贾先生出版了一本《走向列宁山》的新著。这本书倾注了贾先生对莫斯科大学丰富  相似文献   

3.
张树华  赵卫涛 《党建》2013,(7):61-63
苏联共产党,这个曾经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如今已走进历史20多年了。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苏共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注重将群众路线作为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工作方针。然而,随着苏共执政的长期化与执政地位的稳固,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在苏共执政后期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在党风建设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4.
8月24日,是苏共亡党(宣布解散)10周年。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撰写了题为《苏共亡党十年祭》的文章,深刻地剖析了苏共亡党的教训。他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将文章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20多年,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却一直在持续。苏联解体意味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分裂。对此,苏共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正是苏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列宁、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任职期间,苏共的指导思想日益远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斯达汉诺夫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兴起于苏联的一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至今已80年。从政治动员的视角审视该运动可以发现,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反映出苏共对动员议题的建构和实施,苏共通过物质刺激、精神鼓动、政治施魅、严刑峻法等四种策略有力地推动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的开展。从动员议题的效果来看,斯达汉诺夫运动帮助苏联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捍卫了新生政权,实现了苏共的既定目标,但苏共急于求成的发展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民众的积极性,影响了苏共的执政效力。  相似文献   

7.
李颖  滕永军 《世纪桥》2003,(6):50-5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特别是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当政的不到7年时间内有着90多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了,它创建和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了。其原因何在?共产党领导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防止苏联那样的“亡党亡国”悲剧在本国发生?我们认为今天有必要好好借用苏共这面镜子,来反观我自己,避免重蹈苏共覆辙,搞好我们党的建设。 苏共的教训能给我们哪些启迪?下列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苏共的教训表明,执政党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始终保持探索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言必称希腊,夸夸其谈的作风十分反感。我碰到这样一件事。主席很重视理论研究,希望有个人能在理论工作上做他的助手,就是说希望找一个对他的理论研究能起到帮助作用的人。中央党校推荐了一位同志。这个人是研究苏共、中共党史的专家,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朱德同志在红军时期使用的党证,1933年7月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签发。党证长10.1厘米、宽6.5厘米,竖开本,黑色铅字印刷。"中国共产党党证"七个字端端正正地印在封面的中央。封面的上方按扇形排列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党证"这几个字上盖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印章。党证为001128号。党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位蒙受40多年不白之冤,直到1984年才昭雪的第一批人党的老党员俞秀松。俞秀松是党在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之一,不久又在上海和杭州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中央执委会执行委员。1921年.、1925年他两次去苏联学习,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35年被联共派到新疆工作。俞秀松在我党早期历史上,及新疆工作中,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一、实际主持“反帝会”工作俞秀松1935年5月被苏共派到新疆后,组织上受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管理.并遵守不公开党员身份,不发展党的组织,不宣传共产主义的“三不”原则。他…  相似文献   

11.
1991年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李慎明同志主编的这本《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我认为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分析苏其亡党的精品力作。书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其内部,即苏联共产党的蜕化变质。  相似文献   

12.
<正>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雪山,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在这座雪山周围,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吴先恩率部翻越党岭雪山时,在一处山崖下发现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上前掰开拳头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在场的同志都默默低下头,吴先恩哽咽着说:"志海同志,你的党证和最  相似文献   

13.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石油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余世诚教授为了查明杨明斋1930年回苏联后的情况,曾多次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终于在苏共中央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的关照和苏联学者的帮助下查清了问题,从而为征集和研究有关杨明斋的史料做了很有益的工作。现将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送来的余世诚同志所写这篇文章和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来信的译文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 ,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 ,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 ,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 ,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 ,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 ,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16.
白皋 《共产党人》2006,(9):34-37
15年前,一个重大事变使全世界感到震惊,也使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深感忧虑,这就是苏共亡党和苏联亡国的事变。1991年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出“禁共令”,宣布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的活动为非法。悍然查封了苏共中央和苏共莫斯科市委等5000多个各级领导机关,并关闭了《  相似文献   

17.
翟全祯 《发展论坛》2003,(12):14-15
1956年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社会主义建设究竟应怎样搞?建国后头几年,我国基本上照搬苏联的模式。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中共中央首先是毛泽东,在对此表示不同意见的同时,也已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说,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认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五十年代中后期(主要指1956~1957年),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这期间他先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5,(11)
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共蜕化变质",由此引发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笔者认为,是"苏共蜕化变质",还是"部分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部分党员蜕化变质",依据相关材料认真考据。  相似文献   

19.
戈尔巴乔夫与利加乔夫,苏联解体前夕的苏共一、二把手。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初认识的。那时戈尔巴乔夫在北高加索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任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发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这对中国共产党迎接21世纪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回顾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对加深“三个代表”的理解,是很有益的。 1991年,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具有70年资历的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了,但是,社会主义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以中国为支柱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依然在发展壮大。从历史长河来看,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次挫折,但它和宏伟的共产主义事业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