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崔盈 《法制与社会》2010,(36):236-237
大规模跨国经济交往、国际危机与风险以及人权国际体制所带来的全球化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入国际法这个"国本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领域,使国际法呈现出明显的人本化趋势。然而,蔓延在国家主权所固守的"重要阵地"——国际投资法中的人本主义,动摇作为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构建基础的对等原则,冲击着支撑国际秩序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权法的晚近发展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人权法的迅速发展对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传统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提出严峻挑战。从过去单一强调"国家安全"到人本回归;从"保护的责任"概念的提出,强调国家主权更意味着对人民的保护责任。这些有关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念上的变化,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诞生,则彰显了国际社会意欲强化国际人权法的实施监督机制的决心,这是国际人权法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价值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岚君 《法学评论》2006,24(3):104-110
建构国际法价值理论体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要求,以此为背景,国际法价值理论体系应由和平秩序、人本秩序、全人类共同利益三部分构成,反映出国家——个人——全人类整体在国际社会中三位一体式的存在。国际法的价值是矫正恶法的准则和国际法进一步发展的动因,也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上是最高的权威,国家主权原则,早已上升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是当代国际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但是,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制约和限制的。国家主权是相互的,国家在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别国主权。人权,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但是,人权又不是纯属国内管辖的事项,人权受国际法的保护,人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人权具有国际性;然而,人权原则尚未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国家主权高于国际人权。“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现点,违背当代国际法,其实质是否定国家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相似文献   

5.
论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近年来,国际法学界出现了主权过时论、主权危机论、主权多元论等重新考虑主权概念的思潮。本文运用辩证的方法,透过90年代以来的一些重大国际事件,揭示了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国家主权与国际组织职权、国家主权与国际法新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认为:在冷战后时代里,原有政治领土的分化、组合,国际组织职权的异常膨胀,的确给国家主权带来冲击与影响,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国家主权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国际法的核心之神圣地位。本文还以为,国家主权是神圣的,但不可推至极端。国家主权的神圣性是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基本结构所决定的。而国家主权的相对性才取决于国际社会内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性。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有必要适当限制国家的主权,但这种限制又必须是公认国际法原则所允许的。本文进一步得出结论:只要这个世界还是“国际”的社会,只要调整这个社会的法还属于“国际”的法,主权将永远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掌握主权命运者将永远是国家  相似文献   

6.
王秋玲 《法学杂志》2007,28(2):85-89
鉴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主权原则还是不是国际法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否存在矛盾等问题上存在种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廓清国际主权与国家主权权力两个基本概念入手,阐明国家让渡部分主权权力动摇不了国家主权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石地位。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国际法的本质属性,当今国际社会应突出国家主权原则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董跃 《政法论丛》2022,(2):71-80
仅从蕴含的法理思想以及技术特点考虑,区块链对于国际法的挑战是全方面的,包括对国家主权的系统性消解;强化了国际法的"去中心化",导致部分现代国际法的执行措施失效,同时赋予其他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法事务更大空间;同时,区块链和国际法中的国际商事惯例以及国际软法等还具有相通之处,使区块链机制更具有替代相关国际法秩序的潜力.但是...  相似文献   

8.
国际干预的增多和强化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突出现象。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干预进行了分析,指出适度的国际干预有其必要性,但若超过必要限度则会对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造成破坏。同时,根据现行的国际法基本原则,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得出国际干预的扩张对国际法造成冲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主权理论是国际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国家主权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或者说其他国际法基本原则都是从国家主权原则引申而来的。但是20世纪末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新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际政治在多极化和国家主权原则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国际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秩序法制化。当代国际法的实际情况表明 :国家主权学说、国家主权原则不是过时了 ,而是向前发展了 ,而且内容也进一步充实了。其主要表现在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充实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种法律性的权利和义务规定 ,它使国家主权原则更加法律化。在国际关系上 ,主权国家都是独立和平等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既包括一国拥有主权的权利 ,又包括必须尊重他国主权的义务。互不侵犯的内容既包括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1.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4,22(6):80-86
国际秩序与国家主权是一种逻辑互动关系。一方面,当今国际秩序对国家的政治主权、司法主权以及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尊重国家主权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础。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多边主义的强化,是唯一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国际法上的国家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不仅是一种建立在实效性原则上的实体,也是一种国际主体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国际社会里的共识观念、秩序和规则对国家身份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国际社会里所逐步形成并可把握运用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框架和原则。而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博弈互动的承认则对国家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构成性质、意义和作用。国家作为一种主体身份是可以独立存在和传承、延续的。因而,把实效性要素与主权要素等非实效性要素相结合的国家身份建构是恰当合理的,国家身份的建构不能简单地依靠国际法规则的制订与完善,它只能是在一定的国际法框架、原则基础上由各种因素复杂博弈而成。  相似文献   

13.
论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健 《法律科学》2004,22(5):85-89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与国家主权一直是人们论争的焦点。作为补充性管辖权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相对性的表现 ,也是国家主权的自愿让渡 ,与国家主权总体相容 ,但其隐含的第三国义务则超越了现有国际体制。为保证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运作 ,必须坚持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保证国际秩序追求与国家权力追求之平衡  相似文献   

14.
论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3,84(6):95-104
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是现代国际法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而是互相统一、互相促进的。一方面 ,人权国际保护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 ,国家主权又对人权国际保护产生制约。在承认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情况下 ,国际社会在特定情势下为保护人权可进行干涉。  相似文献   

15.
国家保护责任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阳 《河北法学》2007,25(4):79-82
国家保护责任理论认为国家与国际社会有向处在危险中的人民提供生命支持保护及援助的预防责任、做出反应责任以及重建责任.国家保护责任理论是对传统的主权、安全观的重新阐释.国家保护责任理论通过对安理会作用的扩张解释,赋予了国际社会解决人道主义危机的责任.国家保护责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应付日益复杂的国际危机,但是我们必须关注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松 《中国法学》2012,(5):181-190
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特别是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关于汇率改革法案,不断质疑人民币汇率政策。汇率主权是国家货币主权的应有之义,主权国家有权决定并且改变本国的货币价值,不受其他国家干涉。一些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指控,如汇率操纵、汇率偏差、或者是构成"出口补贴",都可以从法理上看到漏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不足以判定人民币汇率违反国际义务。中国政府应该在坚持货币主权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法律手段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寻求国际合作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辩证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国碧 《河北法学》2004,22(5):24-27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主权的性质再次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各种片面的、狭隘的主权观不断滋长蔓延 ,妨碍着国家主权的行使。因而有必要澄清各种思想 ,弄清主权的真正特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考察 ,主权是辩证的 ,即作为一种抽象的、终极性的独立自主权 ,主权是绝对的 ,既不可分割、也不可限制和让渡 ;而作为体现、保障主权的绝对性的主权权利和权力则是具体的、职能性的 ,因而是相对的 ,既可分割、也可限制和让渡。主权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不是相悖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主权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的 ,主权的相对性是有条件的。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日益频繁、斗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必须坚持主权的辩证法 ,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 ,充分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传统国际法向当代国际法的变迁,体现了其价值本位从主权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演变.传统国际法的主权本位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上,给国际法体系带来了内在弊端,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社会本位与国际社会利益的大量涌现密不可分,在当代国际法的诸多领域得到了反映.主权平等原则仍然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础,与国际法的社会本位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9.
刘健 《时代法学》2008,6(6):88-93
国际社会的主权体制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构成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社会基础。主权体制与全球化存在一定的矛盾,主权国家的社会体制要求以国家主权原则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则强调人类利益的总体保护,要求贯彻全球治理的原则。但二者又具有契合点,即国际社会的正常秩序。国际社会主权体制与全球化的矛盾与统一必然反映到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上,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一方面要尊重国家主权,但同时也不免带有超国家权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志英 《现代法学》2007,29(5):27-35
主权是国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宪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现代化进程中,主权概念似乎从来也没有像今天那样呈现出如此多的争议和矛盾。现代性中存在两股力量,内在性力量和超验性力量。前者导致了人文主义和主体性权利的产生,后者则引起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传统信条的出现。内在性力量和超验性力量的对立和斗争在主权概念中得以延续。在它的影响下,主权概念发生了分裂,使主权的发展陷入了危机。主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具有来源的公共性和行使的代表性(间接性)。为了解决危机,我们必须对主权进行反思,寻求主权公共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