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何雪梅  郝梦飞 《传承》2010,(27):98-9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养成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客体的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创新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遵循相关规律,要满足各种条件。当前创新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传统文化观念抑制创新思维方式;教育体制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社会管理模式束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应从多维度谋求创新突破:转变传统文化观念,建立现代思维方式是关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具备独立意识和自由个性的人是根本;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是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其最根本的功能——文化功能,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培育文化自觉的关键。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其能够对我国文化合理的审视和反思,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融会他国文化,并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觉的实现渠道,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强化文化认知与认同;优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加强文化整合与实践;提升大学生批判意识,引发文化自省与创新;培养大学生全局意识,促进文化自信与自强。  相似文献   

5.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6.
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决定了美育对公安大学生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德育无法取代的。德育偏重思想观点、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美育偏重于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关育通过与心育的相互促进实现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美育是人格养成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具有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大功能。其中个体塑造是基本功能,即以具体的形象激发人的情感活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对公安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作用独特。公安院校开展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应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以感性素质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感觉审美思维能力教育为切入点,以建设公安院校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归宿。  相似文献   

7.
王芳  王莉萍 《青年论坛》2011,27(1):91-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八大众化教育,高校的精英意识开始淡化。然而大学生从业指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昭示出精英教育不仅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因此,高校要从强化认识、廓清思路、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通过校园精英文化的培育,提升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和类存在物决定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系。在这种对象性的关系中 ,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之成为历史客体 ,而历史客体又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 ,人可以直观自身的物质本质力量、思维能力、情感力量和意志力量  相似文献   

9.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志愿服务体现了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自愿、自觉的道德行为特征.志愿服务符合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有效载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熊进 《桂海论丛》2009,25(3):28-3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的本质力量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的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可以具体分为凸显问题意识、优化思维方式、健全创新体制和尊重学术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高校信仰教育的受教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增强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自主选择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在高校信仰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信仰状况,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信仰教育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方面阐述了关于高校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概念,并指出了对“创新”的认识.认为第二课堂的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并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提出了激发第二课堂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活动体系,该体系以学生的自主行为为主体,突出了激发创新意识与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之间的同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实践哲学观坚持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交往观和人与自然和解观,奠定了城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人类基于追求自身生态本质力量与自然界发生的对象性感性活动,表现为生态(规律)主体化与主体(存在方式)生态化的辩证运动,构成城市生态美的生成机理。城市生态美是人的生态本质力量在城市生态文明实践中的确证和体现,其本质内涵是"家园意识",最高境界是"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存在方式是城市生态景观,其基本特征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生态性与文明性的统一、参与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国内的身体美学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凸显现象进行文化批判的或政治学的研究;其二是发掘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中的身体理论资源,从"身体"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它们;其三是对身体美学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内涵等进行论证梳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致力于反抗意识美学的学术话语,应当以身体作为主体来探讨身体本身的活动的审美性,但也绝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活动,而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学界关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启示我们,身体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对世界具有创生意义的活动,社会、文化的基础就在于这种身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创造者,其文化自觉程度体现和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在研习文化、内化文化和创新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它具体表现于大学生在"下学而上达"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规律、地位和作用有自知之明,并形成一种主动追求、理性选择和自觉践行的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大学生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意识六个方面.大学应从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关怀为指导理念实施和改革大学德育,培养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建设充盈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等方面努力,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公仆意识”——领导者素养和作风的精神支点谢启琛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是实现科学化领导的决定性因素。而领导者自身的素养——政治思想素养、文化专业素养、组织管理素养、道德品格素养,等等,则是决定整个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领导活动与一切旧...  相似文献   

18.
Cosplay文化之于大学生需求满足过程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通过采用质性研究深入访谈法及观察法,以大学校园中从事cosplay活动的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参与cosplay活动的过程,并进一步探索了如下三个问题:(1)大学生对cosplay文化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其参与cosplay活动的?(2)大学校园coser在走向cosplay活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达到自身需求的满足的?(3)在cosplay文化使大学生需求得以满足后,大学生又是如何对待cosplay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价值的哲学意义在于标示人作为创造性活动主体存在的目的,是指人在自由而全面的劳动中所赋于客体的有助于提高自身需要水平的功能和属性。价值对象性的客体表现是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的产物。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中价值共有的目的,不仅仅着眼于客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3)
手机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带来极大便利,但手机媒体带来的碎片化、庸俗化和娱乐化等阅读的负面影响,解构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辨别和担当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可结合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特点,通过开辟民族文化官方微博和微信的方式,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手机文化节活动等,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实现文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