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哭嫁”是一种流行范围很广的婚俗。许多民族的妇女,临嫁前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凄悲的哭泣。然而,仅是哭还不能称之为“哭嫁”。哭嫁作为一种婚俗,除了“哭”这一首要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一是“唱”,即唱“哭嫁歌”,抒发姑娘出嫁前的情怀,这是带着哭腔唱的,唱中有哭,边哭边唱;二是“悲”,即整个的情感基调是哀怨悲愤的,女性对出嫁的反感和反抗情绪贯穿着婚礼的全过程。只有同时具备了“哭”、“唱”、“悲”  相似文献   

2.
哭嫁习俗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凸显出土家族女性智慧。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来看,哭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其关系互动的过程体现出教育有序化之特色,并在彰显教育自觉性的同时,担负着个体社会化和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哭嫁作为非制度化教育形式,对如何实施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等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家族哭嫁歌中蕴涵着丰富的孝亲内涵,它是出嫁女子要求孝敬自己双亲的真实反映,也是新娘的家人对她孝敬公婆的婚前教育。在以哭为喜,以哭定才德的心理下,哭也是出嫁女子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论哭嫁习俗与《哭嫁歌》的风俗文化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习俗是妇女对平等经济生活的要求和对理想的婚姻家庭的追求在风俗文化上 的反映,《哭嫁歌》是土家族和仡佬族妇女独特情感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6.
丁鼎 《思想战线》2001,27(4):120-124
丧服是丧俗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中.丧服作为一种特殊而久远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特定的文化方式和内心世界.然而,生者为死者穿上特定的丧服从何时兴起?发源于何处?从中外考古发现、大量古代文献分析及采用碳14测定等依据推论,丧服习俗最早起源时期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与葬俗同期,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主要原因是先民对鬼魂的恐惧心理和对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  相似文献   

7.
哭嫁     
正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对于巫山大山深处的女人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出嫁时哭诉一场。这就是农村渐行渐远的哭嫁,"二虎家闺女菊花要出嫁了。"做针线女人们的提醒让吧嗒着烟袋的男人来了精神,"好久哟?"烟雾缭绕中,关于菊花的"典型事迹"在农家小屋里传颂,有笑声,有叹气,还有眼角的泪滴。菊花的婚期临近,邻居们齐聚二虎家:有的劈柴,有的挑水,有的帮忙杀猪……看着家里忙碌的景象,菊花怔怔地站在墙角边。与她同岁的刘山一边劈柴一边鼓动菊花:你平常伶牙俐齿的,从没看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音乐形成的文化渊源,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音乐文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哭嫁歌谣     
当银白的冰霜铺满那一条条似裙带般的林间小路的时候,武定县罗婺大地也悄悄走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彝寨房前屋后的一排排粮架上挂满金秋硕果,在这样的时节里,劳作了一个很长季节的人们开始分享着丰收的快乐,在这样的时节里,正是武定罗婺彝族婚嫁的吉日,走进彝寨,那动感的哭嫁  相似文献   

10.
胡美术  饶琨 《前沿》2009,(7):105-108
土家族民居建筑是该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在永恒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教育、礼仪禁忌等文化因子都深深地植入其中,建造过程中礼俗禁忌之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本文拟从雄凤山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建造禁忌视角进行剖析,试图挖掘深植于其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日,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临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l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  相似文献   

12.
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这种节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也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3.
祭油神习俗是湘西永顺土家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今还保存在部分土家族传统村落之中。永顺长光村土家族祭油神习俗主要表现在油茶生产的相关禁忌以及仪式两个方面。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是武陵山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是活态传承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祭油神是一种农耕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4.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社会的一种婚俗,云南芒市三台山德昂族至今仍沿袭着特色浓郁的哭嫁习俗。在婚礼期间,新娘及其女性亲属用恸哭的方式来迎接婚姻这一重大的人生礼仪,而村寨中的歌手则用吟唱嫁歌的方式来呼应新娘的恸哭。三台山德昂族的哭嫁歌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呈现出歌哭分离、文本即兴和曲调固定等特点,承载着族群迁徙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体现了委婉内敛的民族性格,强化了村寨女性的互助同盟,是研究德昂族的族群历史、婚俗发展、妇女心理以及民族音乐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晋江习俗     
正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岁时节日习俗,作为其中的一种,负载着寓意奇曲的人文韵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并通过积淀形成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各种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物质的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等,而这些表达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风俗和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清明习俗     
赵书 《北京观察》2014,(3):66-67
正人们在清明期间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的希望,是一个集哀思和踏青于一体,怀念先烈和亲近自然共一时的极具中华民族浪漫情怀的节日。"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在4月5日前后。清明在古代又有"植树节"、"踏青节"、"聪明节"等称谓,与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并称为我国  相似文献   

17.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18.
福鼎习俗     
正照年每当大年夜,故乡习俗,家家户户都剪灯照年。这照年的灯分纱灯与纸灯两种。剪纱灯用的是轻纱,还染成各种颜色;剪纸灯用的是色纸。纱灯与纸灯都是用竹作的灯具和把手,中间装着烛插。张挂时,把红烛点燃。一般人家都是剪纸灯,遍屋张挂起来时,亮堂堂的。厅堂两盏纸灯是红色的,也特别大。当这两盏灯亮起来时,几桌上要斟满6杯酒、6杯茶。主人站在桌旁,口里念叨着吉祥的祝辞,喜迎"喜乐神"的到来,祈求有个好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钮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土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國湖南、湖北兩省的西部,自古居住着一個勤勞的民族——土家族F有四百多萬人口,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織錦”是其工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土家族織錦,土語稱作“西蘭卡普”,“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譯成漢語通稱“土花舖蓋”。人們之所以在“花舖蓋”前面冠一“土”字,是表明它所具有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