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难题的根本举措。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应从教育精准扶贫入手,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起点与过程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短效与长效相结合,助力深度贫困地区顺利脱贫。  相似文献   

2.
正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9万,年均减贫12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7.9%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八桂大地脱贫攻坚一线,在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帮扶下,处处都有群众自强不息、勤劳实干,靠辛勤和汗水实现脱贫的鲜活故事。直面贫困这只最大的"拦路虎",近年来全区各地不断创新探索精准脱贫的方法,把握好政策导向、探索好产业发展、解答好贫困难题,不断提振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我们的故事中,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齐心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全区各地正在全面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如何因地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保障和关键所在。近年来,藤县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志智并扶增强扶贫"造血"功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群众如果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就必然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果缺乏脱贫的技术和手段,致富就犹如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4.
教育扶贫研究,是建立在广泛认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即承认教育的扶贫功能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既是贫困的内容,也是贫困的原因;既是脱贫的目标,也是脱贫的手段。教育扶贫主要是指针对贫困地区致贫的教育因素,切实加大作用于贫困人口的教育资源投入和资助,努力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工作机制;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教育扶贫。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相似文献   

6.
走有自身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程兴汉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多年的实践证明,贯彻这个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  相似文献   

7.
穆希 《创造》2017,(11):32-33
<正>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  相似文献   

8.
正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把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优先安排教育投入,2019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74%,奋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统筹各方资源,面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一条龙服务;采取"支部+党员能人+基地"的方式,全力打造党员能人教育培训基地,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有效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帮农民摆脱“文化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使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大面积减少,但是,多年来我们反贫困的路径却只注意到物质上的扶贫,即送衣,送被、送粮,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非治理贫困的根本。而后来的“造血”开发。即向贫困地区大量注入开发资金,上项目,办企业,但由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济,  相似文献   

10.
在扶贫攻坚中立足启动内力,是指在积极争取国家和外部扶持的同时,主要依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己的力量艰苦创业,靠增强造血功能来加快发展,实现治穷脱贫目标。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差距。贫困地区传统的农业经济格局,闭...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不仅是当前中国国家建设的核心议题,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因此,政府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素,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组  相似文献   

12.
张祖群 《思想战线》2012,38(2):104-108
扶贫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推行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业,并与反贫困直接关联。扶贫旅游可以促成贫困地区在国际、产业间、城乡间、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交流,并推动贫困地区在物质经济、制度、精神和心理、环境等层面多功能全方位的发展。环京津贫困带扶贫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目标应以此为镜,目的在于通过旅游业改善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13.
<正>总的来说,海南教育扶贫担子不轻但大有可为。在教育扶贫的落实过程中既要精准定位,明确扶助对象;又需靶向发力,集中力量,根除病灶。教育既是造成贫困地区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脱贫的核心动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和"治愚"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好教育扶贫能为贫困  相似文献   

14.
民族贫困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扶贫已经真正地进入了攻坚阶段。为了扶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基层在制定和实施新的扶贫规划时需要从哲学角度作些思考,从更深层次分析贫困原因,力图做到对症下药。贫困是一种因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民族贫困地区明显地存在投资条件差、消费水平低、运输费用高等不利因素,与其他地区相比,…  相似文献   

15.
陈冠华 《群众》2008,(5):77-78
开发式扶贫是新时期政府扶贫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培植富民产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经营能力,达到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农民增收、基层组织加强的最佳成效,彰显新农村建设的“普照效应”。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人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反抗"贫困"的实践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深化对"贫困"和"发展"的理解。湖北宜昌市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地更新了发展理念,精准地寻找了贫困地区的生态适应位,精准地把握了贫困地区的实践能力——资源系统矩阵,精准地创造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外环境,科学地构建了精准扶贫的评估体系,最终使得宜昌市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互动与支撑。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脱贫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具有其特点,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小额信贷扶贫制度、东西部协作扶贫、产业扶贫、信息扶贫等措施,多管齐下,消除民族地区贫困。  相似文献   

18.
<正> 自1987年起.国家每年给贫困地区一定量的扶贫贴息贷款,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但是,当扶贫资金投向于这些贫困地区以后,尖锐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资金投入效益低下;贷款收回难度很大,沉淀多;真正因扶贫而脱贫者甚少,甚至出现了贫困——扶贫——更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扶贫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去甚远。原因何在?本文结合红安县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就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就业扶贫是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价值。贫困地区要善用扶贫政策增加就业岗位、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劳务输出、根据改革要求建设扶贫基地、强化贫困人口职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参与就业,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20,(14)
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贫困劳动力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在贫困地区,当地群众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地适合就业岗位较少,很难靠劳动致富。近年来,南通市认真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就业扶贫各项工作任务,与对口协作城市陕西汉中共同推动劳务协作,并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