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传统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大量失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水平亟须提高和信息化机遇亟待把握的关键时期,必须走出一条注重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兼顾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坚持防范风险和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李红 《理论月刊》2000,(10):42-44
企业家是一种素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呼唤着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家自身要努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思想,树立企业家精神;社会要认可企业家的社会价值,科学合理的给企业家定价;同时,全社会还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宽松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谭云霞 《桂海论丛》2003,19(5):43-4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是全国的共同任务。广西处在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要发挥比较优势 ,把有色金属、电力、汽车、食品和医药为重点发展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适合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意味着既不能走自己原来那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都依赖资源和环境基础作支撑。新型工业化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完善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有利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工业现代化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和加入世贸5年多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两个提法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根据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到具体行动指向上就是"三提高两降低:""三提高"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就业水平;"两降低"即降低物能消耗、降低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6.
结合十六大所界定的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可以看出我省新型工业化相关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不足。通过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相关指标,并采取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投资环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对措施,可以加快我省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概括性地论证了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评述了目前该战略在实施中所遇到的困难。为探寻武汉制造业的突破路径,本文分析了加工贸易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中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建立所谓的企业型政府 ,而企业型政府的建立和实现 ,是需要一群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文章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分析 ,提出了公共企业家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行为特质。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与劳动力素质的变革过程。传统工业化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始终把对工业化的研究局限于工业发展的狭隘领域,把工业化范畴仅仅看成是一个工业发展问题或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而没有把工业化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必经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思想内涵具有工业化的某些核心特征,又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其深深根植于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中。认识和揭示新型工业化思想的渊源,关键并非寻找其定义,而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通过剖析新型工业化思想的演化维度、发展路径与生成逻辑,揭示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工业化和跨越式工业化的辩证统一,而这正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也是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黄石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三条路径:一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二是加大产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改造力度,提升工业整体素质;三是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和我国传统工业化根本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而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战略。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道路,是对先发国家和我国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扬弃与跨越,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注重发展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李余  詹懿 《求索》2013,(10):26-28
工业化城镇化是一国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从“两化”互动的战略意义出发.从四个方面对“两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理清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以内需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合理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既相联系,又相对应,并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的特定教育类型。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把握其发展规律,正本清源,才能正确处置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努力完善我国教育体制、类型与发展模式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价值实现的必然路径。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农村三化"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进程中,都要有清醒而坚定的认识,才能促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是一种素质,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呼唤着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家自身要努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思想,树立企业家精神;社会要认可企业家的社会价值,科学合理的给企业家定价;同时,全社会还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宽松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相对于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中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三元经济发展框架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经济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选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安排上,最核心的就是实施三大战略:一是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是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三是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工业化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李红 《理论月刊》2000,(11):42-44
企业家是一种素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呼唤着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家自身要努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思想,树立企业家精神;社会要认可企业家的社会价值,科学合理的给企业家定价;同时,全社会还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宽松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2,(12):81-81
张建秋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传统农区工业化的性质属于次生中的次生,不能单纯地用次生工业化来描述,也不能照搬一般性的次生工业化理论。传统农区面临较强的制度性约束,企业家的产生以及发挥作用的土壤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而实证分析也表明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传统农区工业化必须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以及时代内涵加以梳理,论述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在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工业总量持续扩大,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面对新形势提出新问题,即四化发展不同步,创新能力不足,受制于国际能耗、环保标准等,未来需要推进四化同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绿色的、低碳的、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发展 ,既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凸显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面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发展思路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