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却相当落后,相当不健全。因此,要解决就业歧视应当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积极消除就业领域中或明或暗的任何歧视,保障每一个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平等,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和实践中存在对有前科公民的歧视,由此造成有前科者就业困难,以致重新犯罪,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借助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剖析前科歧视的不合理性,提出应从立法和法院诉讼两个方面保障有前科公民的正当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妇女的平等就业权是妇女劳动权的首要权利,是一项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我国当前对妇女就业的歧视现象相当严重,这已经成为阻碍妇女发展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妇女就业中的歧视现象,依照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不正当的区别对待。就业歧视行为不仅限制或剥夺了平等就业权,而且直接侵害了劳动者人权而成为现代法规制的对象,所以反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在就业领域贯彻平等原则并实现社会正义。《就业促进法》的实施推进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进程,但现有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国内就业歧视问题从法律角度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目前出台的《就业促进法》,探讨就业歧视领域的法律问题及我国反就业歧视救济制度的构建,并针对社会各界对就业歧视这一问题的看法认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等各部法律的立法进程,以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只有在深刻理解我国就业歧视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缺陷所在,才能提出有效消除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建议,构建切实有效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现象反映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而其经济法解决机制具有市场调节、政府管制和综合运行的特征,是理想的路径选择。运用经济法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具体构想是,建立就业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建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建立符合经济法诉讼程序要求的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就业领域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这不仅破坏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原则,而且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本文对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及成因做简要的说明和分析,指出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有关就业歧视争议案件将越来越多,因此,借鉴美国等国家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内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既顺应了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的国际潮流,有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也能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在就业领域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当前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已经侵害了广大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就业权,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学者们对就业歧视的定义入手,对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进行分析,思考探讨我国既有规范在禁止就业歧视方面的规定存在的缺陷,建议借鉴国际公约的内容及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抓紧制定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该法应对就业歧视的概念、种类、适用范围、就业歧视行为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规定对就业歧视受害者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就业歧视是对就业平等权的侵害。我国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就业歧视越演越烈,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就业歧视问题从法律角度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国外反歧视立法实践的有效借鉴,结合目前出台的《就业促进法》,探讨就业歧视领域的法律问题及我国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赵小强  马振 《工会论坛》2006,12(6):26-27,37
就业歧视急待立法规制,但关于就业歧视的基本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就业歧视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而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中对于就业歧视概念的界定,并通过比较概括得出适合于我国的关于就业歧视的概念。其次,从法律规范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两方面论述了我国就业歧视产生的法律方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和相关制度方面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铁喜 《工会论坛》2010,16(2):18-20
文章以国际立法为视角分析了就业歧视的定义和危害,通过与国际立法的比较找出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与国际立法的差距,并提出了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设立专门机构、完善行政和法律救济机制以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2014年北京市“211”高校教学科研岗应届毕业生(博士后)招聘公告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健康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阅历歧视普遍存在,还部分存在着社会身份歧视及其他制度性歧视.博士毕业生供求失衡,高校的自利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界定的不明确,高校行政权力泛化以及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高校招聘歧视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可通过强调高校自律,完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消除高等学校的等级观念来克服招聘歧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户籍制度--我国就业歧视的制度性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而产生的,它将城乡割裂开来,将公民分为城乡两种社会身份,并因身份不同而在就业上予以区别对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就得首先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在就业中面临就业权不平等,经济权益遭受不公正待遇,一些权益缺失及生活等方面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的产生既有制度性原因又有非制度性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就业歧视,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并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群众性组织。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存在维权困境,法律不完善、政府及相关组织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社会公众平等权利意识缺乏是其主要原因.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需要政府对就业歧视进行管制.在加强培养全社会反歧视意识的基础上,政府应根据平等就业权的属性和内涵,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使他们的权利获得最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歧视"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排斥性的特征的常见社会现象.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领域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对待.我国当前由于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之间的矛盾,反就业歧视立法不足,反就业歧视执法不力等原因,致使就业领域中歧视泛滥.对此,应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反就业歧视法>,消除就业歧视,改善我国公民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8.
体现国家意志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运用经济法的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妇女就业中遭受“隐性歧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在就业中遭受"隐性歧视",已成为阻碍妇女成为先进生产力创造者的社会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男女平等观,鼓励妇女从家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是消除就业"隐性歧视"的根本;其次,要致力于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使妇女有实力去竞争合适的岗位,这是消除就业"隐性歧视"的关键;最后,要健全保障妇女就业的政策法规,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措施,使侵犯妇女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能够受到严厉惩处,这是消除就业"隐性歧视"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及就业过程中,由于某种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自己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用法律来防止就业中的歧视问题并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是消除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