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吉红 《法制与社会》2014,(15):112-113
2010年两高三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刑事证据立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第一次以较细密的条文对刑事案件的证据的收集、排除、认定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但是,在非法证据的识别和认定上,这两个证据规定并没有突破。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只是将这两个证据规定的条款纳入,也没有在识别和认定上作出突破。本文就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判断。  相似文献   

2.
一、何为"隐名公证取证" 本文的"隐名公证取证"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之规定:公证人员在未向涉嫌侵权的一方当事人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如实对另一方当事人按照前款规定的方式取得的证据和取证过程出具的公证书,应当作为证据使用,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隐名公证取证"是指公证人员在没有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对某些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文书或者法律行为进行固定和保存的一种证据保全手段和方法.专指公证人员做出的一种证据保全形式,之所以使用此概念乃是为了将公证人员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为主体以供考察.在此,有必要对几个相关的甚至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论认定证据     
目次一、"认定证据"和"认证"术语之考查二、认定证据的基本含义三、认定证据的对象和范围四、认定证据的程序和方式五、认定证据的效力六、认定证据的意义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中审判实践广泛地使用了"认定证据"和"认证"的术语。本文拟就认定证据的有关问题提出拙见,与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士商榷。一、"认定证据"和"认证"术语之考查《中华法学大辞典》记载:"认证(着重号是笔者所加注),又称  相似文献   

4.
2002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54条规定:法庭应当对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进行逐一审查和对全部证据综合审查,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这一规定应当说是行政诉讼法学界的一个进步,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自由心证原则。一、自由心证在行政审判中确立的法理基础(一)司法审查权是判断权从…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犯罪往往涉及海量证据,如何审查海量的证据以及认定案件事实是一大证明难题。针对涉众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犯罪数额的认定,规范性文件专门创设了综合认定法。理论上将综合认定法界定为犯罪数额的推定规则并不准确。综合认定法的本质应为推论,是类比思维在证据分析中的应用。证据类比分析的推论规则为:对于数量巨大且无法逐一核实的证据,已经查实的用于证明犯罪数额的证据具有某些特征,如果未逐一核实的其他证据具有相同特征,则也可以用于证明犯罪数额。除了类比的基本原理可以为证据类比分析的正当性提供证成之外,证据类比分析也是“相同事物相同对待”正义要求和相关司法政策的实现方式。基于保障司法证明严谨性的考虑,证据类比分析需要在准确把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加强精细化应用,同时在规范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 下简称《证据规定》)已经通过,于2002年10月1日开 始实施。《证据规定》一共有80条,6个部分。分别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和举证期限、提供证据的要求、调取和保全证据、证据的对质、辩认和核实、证据的审核认定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7.
在民事诉讼中,法律赋予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但是并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导致非法证据的大量出现.非法证据可以分为违反合.法性的证据和违反客观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的证据,对于仅仅违反收集程序而导致的非法证据,应该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对其证据效力做出认定,而不应该对其做出"一刀切"式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认证是对证据的审核与认定,是认定事实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法官裁判案件的必经程序。从裁判文书的角度看,认证也是裁判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6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  相似文献   

9.
编辑提示:我国司法及实务界对刑事证明标准的认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而采用何种认定标准涉及到刑事证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以及对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规则。如死刑案件和普通刑事案件对证据的要求是否一致?证据收集到什么程度可以确定一件案件的基本事实?立案、移送审查起诉及提起公诉这些不同的诉讼阶段对证据的要求标准是否一致?组文以最近最高院会集其他部门下发的两个规范性文件《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为切入点讨论了刑事证据认定中的若干问题,以期对刑事证据理论和司法实践有些许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证据的提出、证据的审查、证据的采信从而形成认定的案件事实和对认定的案件事实进行实体法评价并作出裁判所组成的一个有序链环。这实际上就呈现了一个以证据为主线的定纷止争的诉讼实在过程。但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中,由于民诉法典关于证据的规定很是欠缺,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自相矛盾,所以人们在对证据的理解和使用上也都存在着一些困惑和混乱。本文拟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就民事证据的概念及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陈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1.
The wording of major human rights texts—co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eaties—is very similar in those provisions, which guarantee everyone the right to family, privacy, protec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and arbitrary detention, and the right to access the court. However, judges of lower national courts, constitutional judges and judges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often read the same or seemingly the same texts differently. This difference in interpretation gives rise not only to disputes about the hierarchy of interpretative authorities, but to more general disputes about limits of judic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ity of legal arguments. How it may happen, that the national courts, which apply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or provisions of national legislative acts, which are seemingly in compli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andards, come to different result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judges? Do they employ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techniques, share different values or develop different legal concepts? Do international judges ‘write’ rather than ‘read’ the text of the Convention? Who is, in Plato’s terms, a name-giver and who has a power to define the ‘correctness’ of names?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from the rhetorical and semiotic perspectives are exemplified by the texts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s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审理中情与法冲突的利益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与法冲突案件具有普遍性,由于司法方法的缺失,审理此类案件存在较大困难。利益衡量是解决民事案件中情法冲突最为重要且有效的司法方法。在民事案件审理中,利益衡量的操作规则为实质判断加法律依据。实质判断的抽象标准是情理,现实标准则是利益的位阶;寻找法律依据的路径是法条的灵活适用、法律的解释、法律原则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3.
Recently enacted rape shield laws, which restrict the introduction of evidence of the complainant's prior sexual conduct, have engendered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sponses of judges, prosecutors, and defense attorneys in six major urban jurisdictions to a set of hypothetical cases in which evidence of the victim's past sexual conduct is at issue. The different kinds of sexual history evidence evoke different responses from officials, and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the six rape shield statutes also affect officials' judgments.  相似文献   

14.
刑法条文的解释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刑法学范畴,对有些刑法条文的理解需要结合证据法学的相关内容来思考其含义和适用规则。基于此,认为在犯罪之间设立界限和区分标准不利于犯罪认定的观点,是对证据法裁判原则存在误解的表现。污染环境罪、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等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同时包含故意和过失,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主观要件的证明困难问题。不能依据犯罪论体系的推定机能将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交由被告方承担,证明责任的分配应主要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对于《刑法》第238、247、289、292条等存在法律拟制和注意规定之争的法条,如果从证据法学角度将其理解为刑事推定,可以克服法律拟制说和注意规定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犯罪故意认定的证据法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证据科学》2012,(4):449-457
实体法上广为讨论的犯罪故意认定问题,最终要在司法证明过程中进行.在罪过难辨的疑案中,裁判者应坚持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区分故意与过失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故意这种“无法定义只能描述”的复杂心理现象,以实体法上的抽象概念去界定不如以证据法上直观的类型化判断来把握.故意“概念的类型化”,是以认识程度和意志程度之强度互补的弹性组合...  相似文献   

16.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to the daily work of all jud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why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is necessary and then considers how judges have explained the way in which they carry out this task. It examines how judges consider the text, the context and the purpose of statutory provisions. It also looks at how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can be used as an interpretive tool. It then considers the issue of whether judges can ‘fill in gaps’ in a legislative scheme and whether there is a Rubicon which judges cannot cross in the interpret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朱俊强 《河北法学》2012,30(6):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
犯罪故意不仅有类型之分,而且有程度之分;我国刑法学界对此缺乏探讨,不利于此领域研究的深人发展.国外同仁的探讨,虽然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但仍有失偏颇.依据故意心理态度形成过程中的自觉性/独立性状况,犯罪故意程度可划分为主动故意、被动故意和被迫故意三个程度递减的层次,这种划分具有重要的司法价值和立法价值,体现了罪责刑相统一的法治精神,有利于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有利于对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董勤 《行政与法》2008,(6):104-107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在是否可以采用推定的方法来认定承诺函性质的问题上存在认识分歧。对于承诺函的性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院分别采用“文字解释法”和“目的解释法”来进行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允许法官从探求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角度出发,结合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来对承诺函的性质进行合理的推定。  相似文献   

19.
《民法典》第1186条对原《侵权责任法》第24条作出重大修正,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为"依照法律的规定",从而完全改变了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适用机理。立法者作出此项修正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适用范围,统一裁判尺度,避免法官的自由裁量尺度过宽等弊端。为此,在司法适用中有必要对"法律的规定"之文义予以目的性限缩,即其仅指《民法典》或其他法律中有关公平分担损失的具体规定或特别规定,而不包括其中的原则性规定,尤其是不应包括内容抽象、空洞的"公平原则"。侵权法有其自身的原理和逻辑,其并非解决受害人救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妥善解决受害人保护和损失分担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德法 《政法论丛》2012,(1):111-116
限制减刑是对死缓被告人缓期期满减刑后实际执行刑期的提前预设,是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死缓制度增加的一项全新的内容,尽管其在实质内容上属于减刑问题,但其性质应当属于死缓制度的范畴。刑法规定了该项刑罚制度的适用条件,最高法院对其适用的程序进行了必要的规定,但对限制减刑的最高期限则给法官留下了充分的自由裁量权,需要进行进一步规范,以发挥其对死缓罪犯特殊预防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