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卖方交货不符时,买方承担及时通知不符之义务,否则便视为卖方交货相符。不符通知的作用在于给予善意卖方保护,以便其及时做出应对与补救,同时也便于保存证据。在不符通知的具体要求上,不符之内容应具体明确;口头书面方式均可;当事人应明确约定通知的期限,否则应根据具体案情确定合理期限。从比较法角度来看,我国不符通知制度尚存在不足之处,在未来民法典立法中,有必要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王金根 《北方法学》2012,6(5):96-108
基于保护消费者免于遭受侵略性商业行为、去除跨境、在线交易障碍,以及保护复杂合同下处于信息弱势之消费者之目的,欧洲民法典草案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撤回权制度,并对消费者撤回权概念、适用范围、行使方式、期限、告知义务及效果等作了规定。民法典中规定消费者撤回权,体现了民法理念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民法主体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从强而智到弱而愚者的转变。欧洲民法典草案撤回权制度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同各方当事人均应严格按合同及法律之规定履行各自义务。一旦债务人未能按合同及法律规定履行义务的,债权人有权追究债务人之违约责任。然而基于诚实信用原则、鼓励交易与合同维持精神等,欧洲民法典草案赋予债务人在履行不符时补救其履行之权利。但基于债务人与债权人利益之平衡,欧洲民法典草案同时为债务人之补救权设定了一定条件。欧洲民法典草案的这些规定对于我国民法典债务人补救权制度的起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瑾 《法学杂志》2003,24(5):42-44
我国民法典草案抵押权一章应增设企业财产集合抵押制度以促进资金融通;确认抵押物与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的价值比不应限制为大于和等于,还可以是小于;应建立体现抵押权不可分性的相关规范;关于抵押权实现的顺位,次序权既要保障前顺位抵押权人的债权数额上受偿的优先,又要保障其债权受偿期限的优先,并采纳次序固定主义为我国抵押权次序变化原则。  相似文献   

5.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19年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在记者会上说到。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京举行,备受关注的民法典(草案)首次整体亮相。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意味着2020年民法典将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6.
2008年由欧洲民法典小组和欧洲私法研究小组联合编纂并公开发行的《法律标准参数草案——欧洲私法基本原则.定义和现代法》一书在欧洲私法学界掀起了新一轮关于欧洲民法典必要性与可行性之争,本文将参照欧洲私法学界的最新学术动态理性分析这些学术小组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虽然欧盟在里斯本条约惨遭尴尬之后的政治动态尚不明晰,但学术先行的欧洲私法学界显然已经为欧盟制定今后的行动计划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7.
8.
9.
论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律的关系--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中缘 《法学》2006,(2):75-81
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律的合理区分是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应该加以认真对待的问题。这种区分既要考虑到民法典的基本功能与属性,也要考虑到民事单行法律与民法典的衔接关系。我国物权法草案在处理物权法与有关物权法的民事特别法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不足,需要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何勤华  周小凡 《法学》2020,(5):167-191
2019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做出决议,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意味着新时代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即将收官。回顾民法典编纂的渊源,清末民国时期的民事立法以及民法学说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德国民法的借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德国民法的吸收也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到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的编纂。我国民法典编纂选择效法德国,既有《德国民法典》本身的优势,也有对中国国情的现实考量。这是中国民事立法日益进步、成熟的重要标志。并且,这一过程作为世界法律文明交流的体现,对我国法治发展乃至世界法律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如何让吸收借鉴的经验更为长久,更能为后世所用,仍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风险移转制度是货物买卖核心制度之一,也是立法者最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之一。基于交付主义的优越性,欧洲民法典草案明确采纳了该理论。然而,随着消费者概念的出现及消费者保护主义理念的兴起,传统的交付主义及其具体规则在适用于消费者买卖合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为此,有必要在消费者买卖合同中确立风险移转的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12.
《共同参考框架草案》作为欧盟成立以来最大的私法研究项目,尝试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奠定欧洲私法统一的基础,为欧洲政治上的"共同参考框架"以及各个成员国的立法、司法和法学教育提供比较法的素材。其中第六编"合同外责任"是欧洲侵权法统一的重要模范法典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易继明 《河北法学》2005,23(8):20-25
在中国民法典制定进程中,单行法模式也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10月15日委员长会议审议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采五编制结构,虽不失严谨,但也是作茧自缚。物权法在总体设计上应该采取较为松散的结构模式。一种可供选择的总体结构包括12章和附则,依次为:通则,所有权,关于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江海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使用,地役权,居住权,典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让与担保,优先权,占有,以及施行法。作为一部单行法,物权法在第1条中规定立法目的是有必要的。草案第1条规定基本上体现了物权法的价值取向,但也有失宽泛。建议将该条修改为:“为了保护物权权利人的民事权益,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兴 《时代法学》2003,1(1):83-93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要包涵两层意思:共同责任和区别责任。但共同责任和区别责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并分别具有丰富的内涵。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环境保护事业的历史发展所使然。由于该原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和平等地参与国际谈判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意愿,故而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该原则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其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环境保护领域。它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能获得国际习惯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秀清 《现代法学》2001,23(6):21-34
本文对“梁启超宪草”的主要内容作了具体的分析 ,并同时阐述了民国初期中国宪政实践中移植西方宪政模式的艰难与反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欧盟政治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欧洲法律一体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其中欧洲私法的法典化趋势尤其引人瞩目.欧盟自身的发展动力,以及法学界围绕<欧洲民法典>工程进行的学术准备,推动欧盟采取正式行动,着手解决欧洲私法面临的困境;其立法规划最终落实为一项所谓的<共同参照框架>.这份即将出台的法律文件是实质的法典编纂,将引发一场深远的欧洲私法的法典化变革.然而受制于欧盟权限,欧洲私法的法典化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李开国 《现代法学》2004,26(4):19-27
本文评析了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体系结构,认为该《草案》在体系结构上有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是在总则编设专章规定“民事权利”、“民事责任”,具有一定体系价值;二是将“人格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排列在一起,初步体现了对人身关系进行统一法律调整的要求。同时又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设“债”之专编规定传统债法总则的内容;二是《草案》仅对《民法通则》、现有单行民事法律和《物权法草案》作了简单拼凑,各编的内容未加协调与整合,存在诸多不该发生的逻辑错误。在评析《民法草案》体系结构之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进《草案》总体结构的方案,认为我国民法典之编纂应采总则、人、财产三分法之总体结构,在编制上可设“总则”、“自然人”、“法人与其他组织”、“物权”、“债”、“合同”、“侵权责任”七编。  相似文献   

18.
高汉成 《法学研究》2015,(1):191-208
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签注是研究《大清刑律》和"礼法之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文利用诸多历史文献,对1908—1909年之间,中央部院、地方督抚的签注做了系统梳理,考证其文献来源、整理要点、上呈过程和表现形式,澄清以往研究中不清楚甚至错误的地方,辨析了签注的形成过程及其中的倾向性意见,分析了签注在《大清刑律》制定中影响和作用有限的原因.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作为沈家本在法律领域贯彻"思想革命"的代表作,其得失是与政治领域的立宪运动同步的,由签注所引发的"礼法之争"的本质不是中西、新旧之争,而是法律领域"改良还是革命"的"主义"之争.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既与中国自身的状况相脱节,也不符合法律自身的演进规律,是一次有着严重缺陷的立法实践.  相似文献   

19.
张生 《法学研究》2007,29(1):125-134
有关资料表明,在清末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虽然立法者极为重视本国民事习惯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将本国民事习惯采纳为成文法。从宣统三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来看,本国民事习惯几乎没有对编纂民律草案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