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姜家雄  杨春玲 《理论月刊》2005,(11):159-161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行为异常的大学生比率又有增多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从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作简要分析,提出了排除心理障碍的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大,备受社会的关注,由于他们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缺陷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导致校园暴力频频出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紧抓住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条主线,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等,对校园暴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人们对他们关注的程度比较高。风华正茂的天之骄子,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走上自杀的绝路?如何才能预防或减少大学生自杀呢?本文对可能引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曾发生严重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在于:对国情把握不准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偏离;对世情把握不准导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偏离;对民情把握不准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偏离;对马克思主义把握不准,导致“三化”失去前提和根本。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许多高校学生出现的异常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和重视。本文拟就大学生异常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矫治等方面作一探析,希望有助于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上升,这是新形势下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文章就大学生违法犯罪逐年增多而且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性质严重化、作案手段智能化,尤其是女大学生犯罪比例的增加等特点入手,分析出引发其违法犯罪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积极行动起来。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想办法找途径,预防大学生的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7.
赵涛涛 《传承》2012,(11):86-87,89
大学生消费中的权益保护问题由来已久,缺乏权益保护意识是导致高校学生消费纠纷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维权行为,特别是索要发票的情况,提出保护大学生消费合法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 大学生学习行为过程的区分 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大学生的学习是在"成才性需要"驱使下的较长而复杂的行为过程,它可以划分为: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三个阶段。 1. 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才性需要与大学培养目标的比较,对就读学校、专业的选择。虽然,大学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成才性需要在方向上总体同向。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行为即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与确定方面,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学生一方面要对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  相似文献   

9.
叶莲 《前沿》2014,(11):134-138
大学生集群行为发生的截面归因,使得提出的治理措施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收效甚微。因而,需要充分辨识大学生集群行为复合生成的诱因,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既要关注大学生感性心理,又要重视其理性心理。嵌入式治理强调的是一种关系网络建设下的有效防范集群行为的治理路径,它并不是对大学生集群行为治理的制度、组织和机制建设以及各种治理手段武器库的替代,而是一种深化和优化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温艳红 《前沿》2007,(9):110-11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重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多因一果;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也应当是多位一体,应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邓国彬 《传承》2009,(16):50-51
大学生集体行为是—种缺乏规范的群体聚合行为,大学生集体行为往往突破现有体制和规范,产生较大影响,是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总结国外有关集体行为的理论,分析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发生机制,提出相关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学生群体行为的聚集地,一些潜在的隐患如果控制不当,往往导致学生集群行为的发生。导致大学生集群行为发生的要素可综合分为危机因素、主体因素和助燃因素三大类,此三要素之间具有互动转化因果关系和可消长的规律,通过消减引发集群行为各要素的模式,可以有效控制集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集体行为是一种缺乏规范的群体聚合行为,大学生集体行为往往突破现有体制和规范,产生较大影响,是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总结国外有关集体行为的理论,分析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发生机制,提出相关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慧敏  刘运合 《前沿》2007,(10):213-21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我们帮助他人的主要表现和获得他人帮助的主要渠道。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人为什么会有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的解释。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笔者认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需要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忠义 《前进》2000,(10):36-37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干群矛盾尤为突出。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干群关系的直接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一部分农村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政策观念,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淡漠,导致了行为上的变化。不少农村干部仍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比较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有时甚至强迫命令,违…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女大学生犯罪愈演愈烈,其所涉及的犯罪类型的多样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调查研究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将女大学生犯罪分别与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男大学生犯罪进行比较。以此研究女大学生犯罪原因,并根据所分析的原因思考相关的防治对策,提出了女大学生基本理念的“再教育”和社区矫正制度的创新应用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与不健康就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俊三  陈静 《理论月刊》2006,(12):186-188
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与健康的就业心理,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本文从大学生所处的改革环境出发,重点就不成功就业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与不健康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屠冬梅 《传承》2006,(12):47-48
高校德育中,价值观教育的失效是不争的事实。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精神导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就会发生偏离、扭曲甚至颠覆。价值多元化的冲击是大学生的观念体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构建“和谐价值观”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关注与思考。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偏向于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或外资大型企业,就业门路过于狭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行政事业机构精简的制约,现有结构中的岗位已相对饱和,而社区服务中尚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这些委员认为,应借此为大学生就业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求职择业失信原因及矫正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就业自荐书中注水掺假,搞虚假包装,以及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的毁约违约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其诚信缺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求职择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出现诚信缺失,绝不仅仅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原因,社会、用人单位及学校等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社会诚信滑坡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经济领域失信行为的影响。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