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记者去年曾对辽宁省某市信访办作了四天暗访,得出了一个结论:“老百姓告状难。”2001年12月14、15、17、19日,上访群众均超过600人次,大多数人入不了信访办,极少数幸运者即使进得了,也只几句话就被打发走了,记者访问了40个上访者,问“上访有用吗?”  相似文献   

2.
廿四史当然不是什么供消遣的书,但其中并不少有趣味的材料。《晋书》说,孝惠皇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便引得不少后人发笑。其实如果将虾蟆拟人化,则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喊,叫,写文章,其动机不是为官(或曰为公),便是为私(或曰为己),总难超出这“两为”的范围,惠帝之问,也并非问得完全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有一名干部收受贿赂被撤职。每当他想到此事,就要把那些送礼者骂一遍,觉得自己犯错误是这些人所致。自己受贿掉了乌纱帽,本是咎由自取,反而怨人家害了你,这完全是推脱罪过。难道那些送礼者都是心甘情愿送给你的?当然,对那些拉人下水的犯罪分子,也必须绳之以法,可惩治行贿者丝毫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在几家大型报刊上拜读了几篇旨在表彰司法机关在若干案件的“末端”弄清了事实、征治了罪犯的功绩文章,颇受感动。于是又翻出了自己剪辑的其他类似的文章来研读,结果在朦胧中得出结论。似乎司法机关的领导和干警要想办好案件,除了应该认真学习和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与全党的其他同志同步,加强和改进自己行业内的共产党员的作风。  相似文献   

5.
近一段时间,台联党接连不断地抛出“参选总统须在台湾出生”、“将闽南话列为官方语言”、“明确界定台澎金马为领土范围”以及反对开放8英寸晶圆厂赴大陆投资等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不仅挑动了岛内的统独争议,激化了朝野对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说到中国经济,对“富饶的贫困”一说很为心动,甚至可以说是震憾。完全以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只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利用好、发展好。后来阅历渐多才知,人均资源我国是比较可怜的,谈不上“富饶”,只是当初我国生活水平很低,人们对生活的欲望也低的一种错觉罢了。但“富饶的贫困”一说在当时对国人是起了“警钟”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像许多好事情好东西一样,一经随意的“改造”、“通融”,就必然会变味儿走样儿,成了既像又不像原来的模样,让你受不了又说不出来。如今有的超市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法盲”乎?“心盲”乎?○耿法在某些流行一时的观念上,切莫随波逐流走入误区。比如“法盲”这个词,现在已经用得过多过滥,近于广告用语了。其实,一个人懂法多少与是否犯罪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生活中固然有因不知法而触犯法律的案例,更有大量明知犯法也偏要以身试...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2000余年前的《越人歌》,是研究中国中南部地区古代文化的一颗珍贵“化石”。它在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许多年来,关于《越人歌》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有关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在某县召开的一次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风中可有我乎?”让与会者思考。当然,这“风”指的是“不正之风”。据说,这个问题一提出,当场就有几位“长”字号把摆在自己桌面上的高级香烟和高级打火机,悄悄地收了起来,且面有赧色。道理十分简单,因为按其工资收入,他们不会抽这么高级的香烟,更不会从自己腰包里掏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钱买这么高级的打火机,明眼人一看便知深浅。这个问题提得妙,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现实生活中,不正之风可谓是“过街老鼠”──人人切齿,个个喊打。然而,在…  相似文献   

11.
笔者想写他们,又不知该怎样写他们。他们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是民政部门的服务对象,他们是万人夸奖的先进人物。面对他们,笔者的心却隐隐作痛……“老奉献”的苦衷谁人知晓两碗菜汤,几个白馍,一碟辣椒,这便是他的午餐。身穿补钉在,脚蹬爬山鞋,这便是他的全副武装。他,双目失明的一等残废军人龚黑娃,向笔者谈起自己的经历:“我是披麻袋片长大的,后来参加了解放军。战斗中,子弹打掉了我的眼球,从此便残了,只好回家当了老百姓。不过,咱是在部队受过教育的,干啥也不能当、群众的尾巴,丢掉两只眼,还有一双胳膊两条腿呢,照…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对很多的社会现象都感到了一种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与不适应。因为社会正在发生人们不曾料想到的变化。“代际”现象只是其中之一。对此,很多人都想到,“青年”正在消失。“青年”的年龄正在扩散;“青年”的界定正在模糊;“青年”的地位正在下降;“青年”的权力正在丧失。“代际”问题在80年代初、中期的存在形式其实是“代沟”问题。人们用“沟”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况,意在“不可逾越性”;而在现在一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用“际”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态,意在社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代与代”之间是可以转化…  相似文献   

13.
人生苦短。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理应爱惜自己、善八待自己才对,为什么要对自己“下狠手,,呢?这不是明摆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非也。我这里所说的“下狠手”,其实是另一个层面的自珍自爱—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严于开展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4.
两汉刘向在其所著的《说苑·善说》篇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听榜枻越人唱歌的情景及越人所唱的《越人歌》一首。这首《越人歌》的族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莫衷一是。《壮族文学史》认为.“《越人歌》是一首有文字记载的、距今已是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的古老壮歌。”壮族语言学者韦庆稳先生从语言  相似文献   

15.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16.
<正> 日美合作防卫安全指针,顾名思义,在于防卫。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来看看,美国要防卫什么呢?她是今天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只有她今天打这个,昨天炸那个的纪录,却从来没人去侵略他的记录,有的只是  相似文献   

17.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8.
当双目失明的袁宏国摸索着从法官手中接过赔偿款时,仍在失声痛哭。“我不要钱,我要他们赔我的儿子!”袁宏国夫妇的呐喊声在乡间久久回荡。祸从天降袁宏国夫妇是一对“病鸳鸯”,袁宏国双目失明,其妻马忠菊因脑膜炎而留下后遗症。1991年8月11日,袁宏国夫妇喜得贵子。为了祈祷香火的强旺,这对特殊的夫妻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袁强。袁强在袁宏国夫妇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由于家庭困  相似文献   

19.
盛夏,上海徐家汇玉兰公寓的一幢高楼里。这里就是陈彬在上海的家,一套两室一厅的居室。我们一跨进门槛,只觉得屋里琳琅满目。定神环顾,才发现内中充斥无序和凌乱。那些“古董”外表的灰尘告诉我们:主人很忙,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不会开口说话的“菩萨”了。陈彬的确很忙。自从他那本处女作《我的上海经验》出版发行之  相似文献   

20.
<正>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官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是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者。三袁中以宏道的声名最显,成就最大,有《袁中郎全集》存世。袁宏道在诗文创作和理论批评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曾一度为时人所推重,反响强烈。自宏道离世以来的三百七十六年间,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势。《袁中郎全集》在清代乾隆朝被列为“抽毁”的“禁书”,后又被作为“野狐外道”,屡遭厄运。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