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服务行政的角度看我国公共政策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各级政府改革的目标.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公共政策终结工作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由于现阶段我国特定的决策制定方式,政策终结法制建设滞后,政策终结过程中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补偿等原因,导致政策终结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为贯彻服务行政的理念,可从树立服务行政理念、扩大社会参与、加大政策终结利益补偿力度等角度来推进公共政策终结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典型事件会触发公共政策的突然终结,政策评估有利于促使公共政策的正常终结,政策环境变化将导致公共政策的提前终结,公共舆论氛围往往推进公共政策的加速终结,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促成公共政策的顺利终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终结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公共政策终结研究途径分为四大类,即政策阶段论、政策变迁论、政策机会论和政策比较论。这四种研究途径的理论特征、研究重点、理论设计等各有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理论解释力。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探讨公共政策终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性指南,也有助于中国自觉地形成公共政策终结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5,(3):56-60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关键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该特征使得事物的时间性、周期性日益突出。公共政策系统在受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客观有限性、政策制定主体的主观意识以及政策环境的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下,政策终结成为了保持整个系统动态循环的关键节点。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政策终结研究朝着实践层面、个体性层面以及多元化视角层面发展的过程,既体现出公共政策科学的自我完善,同时也是后工业化进程中公共管理实践所带来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现状、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本文对政策终结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政策终结的障碍因素并归纳为四点:利益因素,组织因素,程序因素,成本因素。针对障碍因素,本文寻找出一些对策以推动政策终结。  相似文献   

6.
食品免检制度终结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蓁蓁 《行政论坛》2009,16(2):37-40
公共政策终结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对已经实现了其目标而不再需要的政策或无效政策予以终止的行为.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对食品免检制度的终结作政策学意义上的分析,对食品免检制度终结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进行简单梳理,并对政策终结的机会之窗--"三鹿奶粉"事件作深入探讨,从而得出结论:机会之窗和政策终结倡导者是政策得以终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锋 《行政论坛》2006,(1):37-40
公共政策过程本是一个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构成的完整周期,但由于现实中的政策受到诸多障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终结,这就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过低的政策绩效。因此,促使那些过时的、无效的公共政策得以终结应摆上当前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引致政策终结四大外因是:触发机制、政策评估、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和公共舆论的推力。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政策视角探讨政治信任,对于提升政治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政策视角下,政治信任主要包括政策问题建构信任、政策规划信任、政策执行信任、政策评估信任以及政策终结信任五个方面。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提升政治信任的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政策利益诉求表达回应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政策决策机制;厘清府际关系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估等。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公共政策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公共政策参与问题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参与中面临公共政策主体不完备、公共政策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和政策参与渠道不广泛、参与不平衡等问题。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完善,除代议制和公民投票外,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界定公共政策主体的职能,增强民间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参与地位;拓展政策参与渠道,将社会讨论引入政策过程之中;大力发挥社会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负排斥具有多向度、动态性、相对性、能动性等特征。公共政策负排斥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政策过程来划分,可分决策中的负排斥、政策执行(或再决策)中的负排斥、政策评估中的负排斥、政策终结中的负排斥等;(2)以排斥动机来划分,可分自觉型政策负排斥与不自觉型政策负排斥;(3)以影响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显性政策负排斥与隐性政策负排斥;(4)从排斥结果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政策负排斥、经济性政策负排斥、文化性政策负排斥和社会性政策负排斥等;(5)以排斥机理或排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济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社会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等。公共政策负排斥的特征显示的是公共政策负排斥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的本质。对公共政策负排斥的类型进行科学的界分是进一步开展公共政策负排斥防范与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政策功能的完成还是组织机构的结东抑或是政策的法律化,都会导致政策的终结.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项政策的终结却存在诸多阻滞因素。其中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但深层次的阻滞因素是组织利益。为推动政策的终结,本文在分析组织利益这一阻滞因素的基戏上,提出了针对这一阻滞因素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对政策终结影响变量的研究多集中于客观的外部环境、政策本身的属性以及利益团体的博弈等方面,关于政策地位对政策终结的影响,学界则鲜有涉及。政策作为政策系统最直接的输出产品,在本质上体现为政策参与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将其在政策系统中的地位作为研究切入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政策地位的评判标准从四个方面体现:政策制定主体地位的高低、学者关注程度的大小、执行部门是否联合行动、政策最终作用对象的广度。在此基础上,判断政策地位的高低,可通过自上而下、承上启下、自下而上三大途径对政策终结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独特的性质、功能与本质使其具备引人向善的潜能,进而充当引人向善的一条重要途径.应通过公共政策本身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激发社会成员内心的善意与善念,鼓励社会成员的善举与善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政策应体现并引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包容和谐、奋进向上的社会价值导向,使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树立强烈的价值导向意识,并通过政策价值评估、政策过程改进、政策内容设计、政策工具选择等方面的努力,确保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工具对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学界对公共政策的多种误读不仅不利于政策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政策科学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法治中国的发展进程。法律和政策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两种正式制度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公共政策有广泛的用途和强大的基础。政策的合理性空间包括政策制定主体在选择政策备选方案时的自由度和多种政策方案各自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各种可能。要构建公共政策的合理性空间需要不断强化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此促成政策与法律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15.
李永晟 《学理论》2014,(4):69-71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变革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政府的公共政策范式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进程而发生转变。过去政府高权下的政策范式已经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社会参与的公共政策范式。主要探讨了社会参与的政策范式的内涵、特征以及在这一政策范式指导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政府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而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政策制定既具有有利影响,也具有不利影响。探索在网络语境下如何趋利避害,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民主,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期,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巩固政治稳定和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需要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明确公共政策公共价值取向、强化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共政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公民参与政策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政策在完成使命,或者无法发挥预期功能条件下,如果不能及时地终结而继续运行,往往会带来资源浪费、机构臃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由于存在利益的纠葛和冲突,政策终结通常很难顺利的开展和完成。要达致及时、有效的政策终结,除了要合理利用政策终结的内部力量(主要来自政策的权威主体),还要充分发挥政策参与的外在动力。基于当前我国政策参与的弱点与不足,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促动公众政策参与。  相似文献   

19.
论完善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 ,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一般公民政治行为及过程 ;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而且最明显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政策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保证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方向以及维护政策体系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推进和完善公共政策参与必须从发展政策参与的物质基础、建立参与型政治文化以及政策参与制度化等三方面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20.
杨芳 《理论导刊》2012,(4):18-20
公共理性是民主多元社会条件下,公民处理公共政治问题的共有价值观念。公共理性可以适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因为公共政策是政治活动的结果,它具有公共性并以正义为其根本价值取向。公共理性建构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有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理性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公共理性的培育、协商民主基础上重叠共识的达成以及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