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斗士三位一体,学者时期最长,其中,又以"楚辞"研究为闻一多耗时最多,用力最勤,成果最突出,最能彰显其学术个性的领域。"楚辞"是闻一多唯一带有生命体验去研究与创作的,《九歌新编》脱稿不久,闻一多遇难。闻一多研究"楚辞",从1932年春天到1942年12月恰"十年左右的光阴"。但,闻一多起步较晚,到三十四岁时才投身"楚辞"研究。闻一多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闻一多的"楚辞"研究有些特别,根源于闻屈相通,闻一多深味屈子之心。  相似文献   

2.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的话     
李乔 《北京观察》2015,(12):64-66
<正>文学评论,古来有诗话一体,或评点诗词、诗人,或记叙与诗词有关的故实。本文虽也谈诗词,也记叙与诗词有关的历史掌故,但并非传统正宗诗话,只宜叫作"关于诗的话"。曾老《京沪竹枝词》寒斋存有若干种竹枝词,我最珍视者,是曾老彦修先生所著的《京沪竹枝词》。此书为曾老赐赠我之签名本,备感珍贵。竹枝词,唐人刘禹锡依屈原《九歌》所创,通俗清新,韵味悠长,多  相似文献   

4.
上古时期最初记录并传承的诗所言之"志",是昭告神明的集体之"志"。之后无论是西周时期的"献诗陈志"、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还是孔子时代的"教诗明志",都是在以诗言志。汉代以后,"诗言志"的观念开始转向"作诗言志";魏晋以后,情志分离,使"诗言志"再次回到重政教的特征上来。"诗言志"为中国诗学注入了家国情怀、人文教化等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文评家习惯于将诗词中所有关于女性的叙写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不同的文类,虽然都有女性的叙写,但其美学特质却有极大的差别。从文学创作看,中国古代诗人在运用"诗言志"的诗歌传统描摹闺阁情趣时,必然要找寻一种既能免除诗教责难,又能自由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花间词以长短句的文体形式,打破了近体诗整齐划一的格局,具有音律和谐的特质,成为当时表达忧约怨悱之情的最适宜的文学形式,也同时形成了其柔媚香艳、委婉细腻的女性化创作特征。以跨文化的女性主义文论研究花间词,拓展了学界对诗词的研究,有助于改变古典文学研究孤寂之现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张龙成  董小伟 《前沿》2014,(5):36-37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同志几十年革命生涯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人民艰苦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还是激情岁月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毛泽东诗词中那纵横寰宇的气魄,激情浪漫的于法,博大丌阔、气势恢宏的境界,让其诗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诗坛树立起一座伟大的奇峰。  相似文献   

7.
张丽丰 《求索》2010,(7):175-177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释。"诗言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绍虞、罗根泽等先后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但这类《批评史》著作又大都所论简括,未作具体深入之展开。对"诗言志"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详细阐释当属闻一多和朱自清。然闻朱二人对"诗言志"的阐释又有明显区别:"志"即"怀抱",闻一多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朱自清则着重揭示"怀抱"与"礼"的不可分性,即同古代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特定情意指向。  相似文献   

8.
1946年7月15日是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导师、诗人闻一多老师在昆明西仓坡被国民党特务枪杀的“最黑暗的一天”。58年过去了,闻一多的英雄业绩已经载入史册,闻一多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毛主席曾高度赞扬过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毛主席、周总理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过以“诗史”来评述一位诗人,因为该诗人以诗的形式描绘了历史。审视吴理人先生的运河风俗画,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画史”来誉其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21,(4)
正闻一多从来没有忽略发掘青年诗人,他破格录取了臧克家,培养扶植了陈梦家。这两个学生让闻一多非常得意,两人的照片就放在他的书桌上。他常对客人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因此,臧克家、陈梦家被称为"闻门二家"。闻一多与"闻门二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正>少时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宋一代某尼的《悟道诗》使我眼睛一亮。记得那时,这首诗立意之奥妙令我回味无穷,构思之巧妙令我击节叹赏。它在我的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大约40年后,当我为《世界哲学家丛书》撰写《彭加勒》一书第三章"探究数学王国的根底"时,曾把该诗作为题记诗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13.
正诗的变革,包括内容和艺术的变革。内容的变革是原则稳定,具体内容随时代和诗人取撷而定;诗随情迁,各从其便。艺术的变革则较大较多,以"体式"说,是变化无穷,从有关格律说,中国诗词格律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中又有诗、词、曲等格律的不同。诗词格律的子格律,也有多种体式。这众多的体式,律绝对仗,长调小令,对专业写作者来说,尚可  相似文献   

14.
杨景宇 《中国人大》2012,(22):52-53
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将军诗人”是对陈毅的美称。这一美称最早出自郭沫若1955年5月《赠陈毅同志》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既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元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大量诗词,现尚存700余首,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诗作为人的情怀感受的结晶体,诗情的高下、深浅、广狭,从根本上决定着诗的品位和价值。毛泽东诗词跃上了中华诗词的巅峰,其渊源之一,便是毛泽东的诗情跃上了中华诗情的巅峰。那么,毛泽东的诗情,从哪些方面,怎么样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从而凝成了  相似文献   

17.
缤纷绚烂的乐歌时代是中国现代歌—诗的滥觞,它既不同于晚清又不同于五四,它在国民性乐教中反求诸己、启迪民智,又在现代性伦理中师夷长技、自救自强。对乐歌时代的考察,既关乎歌—诗自身的历史发展,又涉及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此二者需要回到语言中来领会,是语言编织了歌—诗,歌—诗在语言中漂移;是文学与音乐相互配置的共同体构成了歌—诗,歌—诗在这共同体中获得了独立身份。乐歌语言的漂移,显示了20世纪初国人的心灵结构和世界图像,而乐歌时代的写作制度和审美制度则推动了中国现代歌—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彦华 《小康》2013,(4):43-44
由乱到治,成就"国际品质",日本、新西兰的经验教训也是一本教科书。在中国消费者的思维中,进口奶粉或者进口奶源的品质要好于国产奶粉。其实,中国奶业今天正在经历的信用危机,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19世纪困扰美国纽约几十年的"泔水奶事件",50年前日本的"森永砒霜奶粉事件"……都在世界奶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由乱到治,异国如何走出危机,成就"国际品质"?  相似文献   

19.
正我曾在缺雨少水,半干旱的大西北生活过整整十年。那里,天高云淡,长风浩荡;那里,至今住着我的耄耋父母和同胞姊妹,是我永恒的心灵故乡!而有幸生活在永安这个"中国竹子之乡",我无法漠视眼前活力奔放、四季长青的生命之绿。中国是世界竹子大国,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中国笋竹之  相似文献   

20.
罗晓梅 《重庆行政》2013,14(4):12-15
虽然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场合讲过"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但是,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同时,邓小平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容时,也并未把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使用。所以,邓小平当时讲的"中国模式",可以理解为在特定场合下使用的术语,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但是,21世纪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具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