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体.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主体始终是社会更替、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劳动主体的劳动不可能无中生有,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劳动将是无米之炊.不管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二者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差异与权力结构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劳动主体与其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关系是异化的.这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高度的社会化劳动创造、高度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对劳动主体的高度剥削而达到了顶峰.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必然解体的历史逻辑.2、以劳动主体为基本力量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更替的决定力量,当然也是社会权力结构更替、政权兴衰存亡的决定力量.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明智的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政治理念,但要在私有制的社会形态中付诸实施,则是根本不可能的.3、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从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重视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胡希旷 《探索》2005,3(1):21-24
注重社会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强调社会公平,是因为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平衡、和谐和稳定,关系到社会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原则。注重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党解决发展中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世梅 《学习论坛》2006,22(8):66-6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可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先后更替的过程,阐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这一理论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群体心理、民主政治、政策法规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去思考和研究网络暴力问题,而很少将这种社会现象放置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本文尝试从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两个方面对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加以探讨,认为网络暴力虽发生在网上其根源在网下,伴随最近三十年快速社会转型的社会失范和道德危机是引发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规律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翻反动阶级的统洽,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本质蕴涵在“社会”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从国家政权和企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浮出水面。为解决社会矛盾,应该把马克思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思想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路:不仅要着眼于“物,”更要着眼于人和社会关系;不仅要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更要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可持续。为此,要以人为本,调节社会差别,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胡为雄 《新视野》2006,3(6):8-10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的重新阅读,可以看出列宁既是暴力论者,又是非暴力论者。列宁在号召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又积极争取和平革命的可能性;在揭示资产阶级国家作为暴力机关的属性时,又看重国家的其他职能。列宁在探讨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时深信不需要任何暴力和服从的共产主义时代会到来。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也许是一场和平的政治革命。这正是《国家与革命》的现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社会中最根本的问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更替;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是国民革命必须解决的中心。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成为中国历代政权最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更是十分重视土地问题,长期以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了多次土地革命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党重新提出“生产力标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认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本来就不应该夺取政权,更不能过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特别是东欧、苏联发生剧变之后,这种观点似乎有了注脚。针对这种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给予正确的回答。一、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该不该夺取政权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能不能”夺取政权的问题,已由历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现在我们有必要针对一些人的非议,回答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该不该”夺取政权的问题。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0.
对合法暴力的垄断是现代国家政权不同于传统政治组织的主要特征。作为新中国政权的“雏型”,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政权通过专门性司法机关的建立和完善来确立对合法暴力的垄断。尽管根据地采取了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组织原则,司法机关仍然基于其职能实现了专门化的发展。为了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各根据地政权大都明确了逮捕、审判等国家权力统一行使的原则并且通过各种法令加以贯彻实施,从而逐渐具备了现代国家政权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是。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呈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发展到21世纪,随着世界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十数年时间里,苏北、鲁南等地广泛流传起一场关于"水鬼毛人"或"水怪"的谣言风波。事实上,该谣言自1947年夏秋之交即已初见端倪,其最早的故事形态缘于上海发生的"水怪"传闻,后由流动群体传至江浙局部地区。这一谣言虽几经潜伏,但于1949年7月至1950年4月、1953年4月至10月、1953年底至1954年夏及1956年4月至9月数次集中爆发,波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及湖北多省乡村地区。谣言初起时往往只是突发性行为,涉事个体亦希望通过传述谣言寻求未知事件的合理性解释,进而释放内心焦虑。但个体恐惧之所以很快转化为集体恐慌,战争忧虑、灾害频仍、政权变易与制度更替等动荡不安的特定历史语境,充当了重要激发因子。经久不息的谣言风波既是社会动荡的结果,亦为社会失序的表征,体现了政权鼎革之际乡村社会惶惑不安与焦虑彷徨的集体心态。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创新“新”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喆 《廉政瞭望》2011,(4):46-47
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字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管理方式是落后陈旧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完善和规范。一些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缠绕中国发展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依靠公众、媒体、社会团体等力量来解决。从前我们总是认为"水能覆舟",现在我们应该更看重"水能载舟"。  相似文献   

14.
胡为雄 《理论学刊》2012,(3):9-17,127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大体分为明显相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策略。阶级斗争的观点是这一理论的精神内核,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这一理论向"实物"形态转化过渡的中间环节,阶级理论具体化为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层次理论结构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本身已证明了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深刻性,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阶级斗争策略的正确性。毛泽东谈论社会革命、中国革命往往将其与革命战争维系在一起,对政治革命的具体形式作了具体分析。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思想指南,严谨地指明了中国革命将以建立何种国家制度为最后归宿。中国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进步的政治形式。它一方面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的借鉴,另一方面又是把握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一种政治创造,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异质社会中,传统的多数民主往往会产生集团冲突和不稳定。自由主义主张采取消除异质社会结构、建立同质社会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社群主义提倡的协合民主则是在保留社会异质性的基础上,让居于少数地位的集团参与政权、分享权力。协合民主虽然不能保证消除异质社会的冲突,但相对而言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后 ,众多的失业人群及不良社会现象 ,在解放区同样持续存在 ,且在一定时间之内 ,还有上升趋势 ,给新政权造成巨大压力。但在共产党政权下 ,对庞大失业群体处理得当 ,对社会不良现象取缔坚决 ,灵活巧妙地化解了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矛盾 ,有效抑制了工潮的产生 ,实现了标本兼治 ,显示出共产党办事讲求实效的作风。中共在解决失业问题、消除社会不良现象中积累的经验 ,对今天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 ,消除社会不良现象 ,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不无借鉴意义。一、社会问题的严峻挑战1 94 9年前后 ,军事频繁 ,金融混乱 ,工商企业…  相似文献   

17.
社会疲态下的暴力危害与民主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中国出现了局部的社会动荡现象,这是中国社会显现疲态的表现.如何解决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群体与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现象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有必要深入解析导致社会不安的诸种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这些事件,凸显出民主救治方案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字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管理方式是落后陈旧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完善和规范。一些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缠绕中国发展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依靠公众、媒体、社会团体等力醢来解决。从前我们总是认为“水能覆舟”,现在我们应该更看重“水能载舟”。  相似文献   

19.
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党夺取和巩固政权,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法宝。近十年来广大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试图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简要介绍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的研究概况;从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面临挑战、措施、重要意义、历史经验启示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六个方面评述主要理论观点;试着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邓小平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高建 《新视野》2001,2(1):7-9
邓小平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原有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次上看,他关于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以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的分析,把体制改革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一 应该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即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包括否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否认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