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执政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团结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而执政党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来自于其公信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执政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和阻力。化解这些矛盾和阻力,一方面离不开执政党的自身公信力建设;另一方面,更要掌握群众,做到取信于民。因此加强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作为伦理与决策的统一,无疑具有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哲学基础。国家治理与伦理决策有着共通性,表现出越来越多伦理化的转向,具有强烈的意义预设、价值引导及终极关怀。因此,决策主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应走出一般义利观的困境,在伦理决策的视野下正确处理政府与个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形成一种合理的人文力结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保障和重要动力。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一步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源于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两种错误认识。我们应当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的协商民主文化、深入协商民主实践、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从这三方面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4,(7):19-20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认为,实现有效治理,需要从保证公民参与、落实法治、强调公共决策的共识导向、实现所有公民的政治平等、提高透明度、强化责任政府与问责制、改善政府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以及提升政府效能与行政效率等八个方面人手。这也可以被视为联合国对亚太地区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理论界纷纷聚焦、热议这一宏大主题。与国家治理体系研究相比,国家治理能力的独立性、系统性研究略显不足,但学者们群策群力,已然成果斐然。从研究文献看,专著、论文、报告和课题,数量可观;从研究主题看,主要论题集中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内涵、价值意义、结构要素、实践途径、影响因素等层面;从研究趋势看,国家治理能力研究将会呈现出规范与实证、本土与国际、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态势,进而探索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科学命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建构,需要把握价值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和话语方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容纳力,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危机"治理"是一种根本的跨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来理解公共危机治理问题,至少包含治理结构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整体性、治理工具的科学性、治理过程的法治性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包括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必要性和意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基本构成要素及建设对策等方面,分析了分歧和会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深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四个方面,即政府功能界定,内部结构及各要素地位及相关关系分析,中国话语、中国经验、中国理论阐释,以及多学科多角度阐发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治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党执政的新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党的网络治理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现实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及价值理念多元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治理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等。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掌控网络话语主导权、构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网络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正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当前,需要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等。习近平同志的指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解决“稳定与效率”这个根本问题,体现“民主治理”和“科学治理”两大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官德是政府官员从事公务活动、行使公共权力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其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无论是治理体系的科学设计还是治理能力的切实彰显,都离不开官员良好道德素质的有力支撑。官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探讨官德建设的价值,官德失范的表现以及官德建设的路径,对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加强官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解决"稳定与效率"这个根本问题,体现"民主治理"和"科学治理"两大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指明了方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抓手,两者耦合于社会治理范式的现代转型。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是由绿色法治机制、创新驱动机制、文化培育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吸收借鉴机制组成的"五维一体"复合结构。其中,绿色法治是生态治理取得长效的保障、创新驱动是取得长效的核心、文化培育是取得长效的重点、公众参与是取得长效的依托、吸收借鉴是取得长效的条件。当前,积极构建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经过历时性的经验总结与共时性的优劣对比而提出的现代化纲领,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内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提出的现代化目标。"双重陷阱"的外部威胁与国家建构的内生动力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党内精英与公共理性的推动是实现国家管理到治理理念转型的核心动力;新型政治文明观念与先进治理理念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标杆。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任何国家基本要素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与治理现代化极具先行效应、整合效应与导向效应。当下中国,以"趋利型""传统型""西方渗透型"形态出现的社会价值取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大阻力。整合当下多元意识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帅地位,批判与维护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的最强烈信息,是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作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的现代化、"依法治国"体系的现代化、"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只有真正实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保持权力的人民性和纯洁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权威性"政府,真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反腐倡廉、确保权力的纯洁性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