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日益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着政府自利性的动机和失常利益的扩张,致使政府利益结构失衡,大大折损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因此,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度建设、公共政策参与机制的完善及其利益调控机制的健全,以便有效地抑制政府失常利益的扩张,有效地调整不合理、失衡的政府利益结构,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共性的多维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府执掌的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贯彻执行社会公共意志、政府谋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承担公共责任和政府的行为应公开透明这六方面。政府公共性的理念支点是公共精神,现实载体是公共政策,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政府公共性从历史看经历了一个产生、丧失、膨胀和转移的复杂过程。现代社会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第三部门的崛起,出现了私域公共性的觉醒,政府公共性逐步向社会转移。政府公共性的丧失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虽然表面上都表现为政府公共性在量上的减少,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政府公共性的丧失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体现出社会在力量壮大之后,要求政府将一部分管理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实现部分权力向权利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是现代治理话语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公共性被确立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原则是治理体系的重心从政治转向行政的一个结果。在契约论等主流现代理论中,公共性被理解为政策决策与行动的无偏狭性,即政府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种利益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但在客观存在着普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遵循无偏狭性的要求并不足以保证公共政策与政府行动的公共性,而只是把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转化为了不平等的政治现实。在很多时候,要供给公共性,政府需要对社会中的不同利益和不同群体采取一种合理的偏狭,通过政府行动的合理偏狭来矫正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性:现实缺失与实现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想的政府的公共性和现实的政府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甚至背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公共性的缺失与自利性的膨胀一直困扰着人类,也是引发人民不满和社会不稳的根源。必须采取切实举措努力缩小政府公共性应然与实然上的差距,真正使“公共性”所应具有的价值体系和行政理念在政府公共行政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普通公民和利益群体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获得政策回应。然而在现实中,公众的利益诉求分散孱弱,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竞争合力,社会精英往往把持着地方政策议程。因此,地方政府只有将多元公民利益通过一定步骤进行整合,吸收并回应公民利益诉求,才能实现地方政策的公共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必须通过制度和实践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来实现,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性缺失问题,立足于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能力,扩大社会的政策参与,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公共精神氛围,才能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地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多元利益主体相互竞争和博弈的情形下,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将地方政府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建立上级政府、其他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受益群体、目标群体这五方利益群体的“钻石”模型,全面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主体的利益博弈,有助于深入探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取向偏差现象,最大程度地实现合作博弈,维护社会利益均衡,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村庄公共性是村庄善治的根基,在村庄社会内生公共性不断式微和消解的现实困境下,重构村庄公共性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议题。在东北农村"四议一审两公开"的制度实践中,村庄公共性实现了从缺失到重构的转变,这表明基层民主制度输入能够对村庄公共性重构的复杂过程发挥关键的机制作用;通过制度实现权力开放、利益关联和动员村民以及资源激活,生产出了一种"制度公共性"。基层民主制度的输入和运行在村庄治理中表现出一系列正向效应。基于基层治理规范化和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国家需要向基层输入有效的民主制度,以激活村民自治,为变迁下的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不协调将导致利益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利益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严峻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化解利益矛盾的内在要求。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引导、利益表达、利益分配调节、利益约束、利益保障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机制建设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无可置疑的公共性。但现实表明,由于政策主体的单一性、缺乏多元化的利益表达和政策参与,公共政策时常会表现出与公共性相违背的一面。所以如何保证政策的公共性是我国政府必须关注的。从政治文明视角来看,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有诸多阻碍因素,推动公众参与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促进公众参与实现的途径一是培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创造良好的政策参与氛围,并逐步培养公民政治素质、提高参与技能;二是加快公众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组织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通道”,保障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1.
政府利益是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偏离了公共利益的非常态利益。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只要公共政策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就是一种永远的威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政府利益最直接的原因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机制缺陷,为政府利益的介入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拥堵治理首先是一个涉及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问题,因此,拥堵治理符合公共性的价值原则是破解政策实践难题的关键。在阐释公共性概念和考量维度的基础上,检验武汉市道路拥堵收费政策的公共性,其结果是武汉市ETC拥堵收费政策的公共性程度较弱。为此,政府在城市道路拥堵治理问题上,应该以公共性为行为标准,充分提供市民协商的舞台,确保协商过程符合公平、公开、利益共享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公共性重建的根本命题,公共性阙如是当下社会治理面临的深层困境。发展基层民主是培育公共性的重要途径,公共性是协商民主的目标和"试金石",协商致"公"为两者的统一。公共性体现在个体、社会和国家这三个不同层面,基层协商可以按照是否涉及决策和决策权力主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在促进不同层面公共性的成长上作用也有所区别。基层协商的主体确定、议题选择、程序设计等环节均蕴含着公共性的载体发育及建构途径问题。新的公共性既保障个体权利和自由,又超越个人偏好,利益指向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公共性的重建一方面需要国家权力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从私人领域迈向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从慈善思想到慈善组织,再到慈善行为机制,慈善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特征。其公共性特点可概括为:利他性、主体性、公开性、民间性和多样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传统慈善资本的内在矛盾以及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问题,在慈善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慈善组织的独立性差、动员性与强制性志愿、慈善失灵等公共性异化的现象。培育和回归慈善的公共性,实现社会善治,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利益分化与利益协调应该是同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政府对于利益协调的一般原则和目标包括维护合法利益、缩小利益差别、缓解利益矛盾、增进共同富裕.围绕利益保护和利益协调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有把实现社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有必要提倡一种"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双赢)的价值选择.正确处理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白天成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3):71-80+104+118-119
现有社区应急治理坚持基层政府与居委会的双重主导,这种治理模式容易出现公共性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业委会在社区应急治理中的参与,有助于增加治理资源、弥补管理空缺,能够缓解服务供给不足与多元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以自我管理机制、情感信任机制和动员培训机制促进公共性与效率之间的调和。基于此,在党建引领的根本保障下,应积极建立协同型业委会。在日常管理中,业委会要将工作中心设定为高效满足业主多元诉求,与业主、居民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在应急治理中,业委会应加强社会动员与志愿服务,主动成为基层政府与居委会的帮手;在中间状态下,业委会应灵活发挥作用,根据应急情境转变调整管理方式,进而促使社区应急治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益分化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益分化不断加剧的过程.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协调利益关系、缩小利益差距、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的转变,才能缓和社会冲突、协调社会矛盾、防止利益的过度分化,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冲突形势,处于转型期的政府为了维稳就必须制定应对方案。面对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均衡社会政治稳定、发展与民众利益、诉求之间关系,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自然经常面临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而协商民主这一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将原本局限于选举环节的民主拓展到公共行政和决策领域,有利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既能充分维护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又保障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公共哲学努力践行在多元共生理念统合下实现互利共赢和价值共享。它是基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缺陷及其后果的反思,其目的是通过强调公共理性,建立社会共识,崇尚公共精神,重构共同体和公共领域来摆脱社会治理困境。公共性意味着在一个敞开的公共领域因他者的存在而获得自我在场的真实体验。公共性是以凸现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基础,是为了消解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对立。自主性、多元性和共同体是现代公共性的核心概念。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公共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在重建公共性过程中,要注重公共性与市场性的融合、宪政秩序的构建、公民社会的培育、公共精神的构建、公民参与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