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经济增长,尽管经济学家们在未来发展的取向上提出了诸多经济增长的理论,但见解不一.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强调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四种因素主要为:体制(或制度)效应、资源效应、市场效应、学习效应.促进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2.
从实证角度分析投资对西藏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国家投资是西藏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极为显著,而人力资源数量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高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促进西藏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在国有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投资的方向,决定着投资的效益、经济的结构和经济的增长.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的情况下,市场容量似乎已经饱和,市场普遍过剩,民间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投资的方向.本文主要对我国民间投资的七大投向、行业结构、资金结构与地区结构进行了剖析,提出:关注民间投资方向,对于更好地引导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呈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近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突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对我市旅游、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外贸出口、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始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据有关部门测算,"非典"疫情将直接影响我市地方税减收2亿元,减缓 GDP 增速0.5至1个百分点。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要求一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全力抗击"非典"疫情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重庆作为两部地区的内陆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多年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  相似文献   

5.
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富萍 《前沿》2003,(3):30-33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民间投资的现状和决定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鉴于民间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国债投资的扩张,引导、激励和启动民间投资,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从而形成民间投资内生、持续的增长机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的健康支出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增加健康投入,实际上是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这不但不是一项“赔钱买卖”,而且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向农村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健康进行投资,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可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美君 《前沿》2007,(6):30-32
经过十年努力,我国经济粗放增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任务繁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问题,转变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进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余甫功 《岭南学刊》2005,45(5):78-81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和产出来源,直接带动外贸出口、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发挥溢出效应提高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改革具有互补作用,从而对经济增长发挥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萎缩,以外向型为主导的浙江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续,又适逢浙江经济发展进入世界中等收入行列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根据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释放民间投资的巨大能量,促进浙江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型,是浙江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三明市如何作为?重点是立足实际、研究政策、把握政策、用好政策,从扩大投资着手,拓展投资传导效应,带动产业中间需求,激活消费最终需求,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王国栋 《思想战线》2006,32(4):121-124
基础设施投资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拉动材料、设备和劳动力等投入增加连锁反应的"乘数效应",因激励学习要求、知识外溢和技术进步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GDP的增长,而增长周期约为6年,至第4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2012年过去了半年时间,国内经济环境喜忧参半。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的压力。为保增长、防通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内各大论坛积极献计献策。中国银行业分行长论坛关注银行转型发展;上市公司高峰论坛讨论转型与改革背景下的公司战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关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跨越式发展;另外低碳绿色,提高民生福祉;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0-2013年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GDP时间序列,通过构建动态分布滞后模型测量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效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的分析表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存在着较强的时滞效应。FDI对GDP的总贡献为0.74%-0.84%,FDI发挥总效应的一半需10.43年。我国应鼓励FDI建设总部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人力资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加速FDI溢出效应的产生,促进FDI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主要通过教育及其它方面的投资而形成。就中国农村经济而言,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人力资本积累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惠峰  张立伟 《前沿》2012,(1):95-97
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是现阶段我国的客观实际。如何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保持我国经济的持久、快速增长,是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背景出发,从供给、需求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条件是,潜在的投资能力能够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的投资。为此,应从完善保障制度,促进民间投资、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减少投资风险、开拓新市场,促进投资增加等方面入手,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吕娜 《人民论坛》2015,(5):79-81
经济学者对健康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存有分歧,大量研究肯定健康投资的经济增长正效应,部分研究发现高收入国家健康投资收益甚微或存在负效应,健康投资对人口规模的影响不确定。文章归纳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和当前研究的特点,提出健康投资的筹资渠道差异可为已有分歧提供一种合理解释。发达国家可通过提高健康投资效率减少或规避健康投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增加健康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当前,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有的还在进一步发展。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同时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紧张的矛盾突出。当前,要着力解决投资膨胀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国务院决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  相似文献   

19.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为了充分发挥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现就我市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消费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九五"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轨迹表明,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 GDP 增长0.5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我市最终消费年均增长9.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6%,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拉动经济  相似文献   

20.
许宁宁 《当代广西》2009,(21):54-55
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全球经济稳定及增长,也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