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3月13日,一个生命跨越三个世纪,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民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中国四个时代的老人,走完了他108岁的人生历程,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陈翰笙。  相似文献   

2.
陈翰笙是我景仰的学者。去年“七一”,我给编辑部同志讲“我心中真正的共产党人”时,第一个就谈了陈翰老。很早就听党内学人谈到陈翰笙的人品和学问,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向陈翰老求教时,我是30出头的青年,陈翰笙先生是年近九十岁的长者,陈翰老第一句话是说:“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言语中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平易、恳切、坦诚。与陈翰老相处,他总是在真诚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给青年人以启示,还经常提供他搜集的资料。陈翰老那时的眼睛因患严重青光眼、白内障,已视物不清(自称“一青二白”),一次在谈论历史人物时,陈翰老摸索着给我写了黄宗羲的一句名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并讲解了黄宗羲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陈翰老的手迹我一直珍藏,铭记。  相似文献   

3.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道 《新东方》2006,(9):21-23
面对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的日本强加给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生死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1]的论断,以现代的思维对其加以诠释,这一论断包含了以下三层内涵:一、一个民族的尊严,只能由这个民族的全体儿女去捍卫一个民族是所有儿女的民族,一个民族的尊严应该是这个民族所有儿女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尊严,理应是所有儿女的责任。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却被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解释为民族尊严的捍卫只能维系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即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改天换地,也被称为埋没的“英雄”,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  相似文献   

4.
周泉根 《新东方》2006,(2):33-34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1]的确,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宋月红 《人权》2010,(1):22-26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且农业、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政治前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功之路,惠及13亿人口,既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又引导全社会从温饱走上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属于新中国,也属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6.
老挝与中国     
《创造》2007,(6):67-67
中国和老挝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和睦相处。1961年4月25日中国和老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两国关系曾出现曲折。1989年中老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协调与合作。老挝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支持中国人民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质化的刚性社会转型为多样化的弹性社会,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功能的恢复和现代发展,农村社会关系由机械联系向有机联系的变革,以及农村社会分层状况从固化到流动的转变.同时,基于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明显的多元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上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倾向.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貌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重构,呈现出从封闭的多样性到多样的现代性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1933年中国知识界的这场讨论,是对中国"现代化"问题比较早的认识与探索.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超过了二十年代有关中西文化的论战.在这次讨论中,众多学者赋予"现代化"以描述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内涵,解答如何挽救中国的危机和中国究竟往哪里去的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思潮演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接下来的100多年,中华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火坑中苦苦挣扎。1949年,经过艰苦卓绝努力的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建立后的60年(除了其中有10年因开展了文化大革命而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到了破坏外),  相似文献   

10.
侯明 《传承》2012,(1):69-6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而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是始终如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龙卓舟 《求索》2011,(5):64-66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十分艰巨的理论难题,目前理论界正处于艰辛的探索阶段。但本人在研究中发现,目前该领域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研究;另一方面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却又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研究者有所帮助,使其少走弯路,尽快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一艰巨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2.
郑子青 《中国民政》2013,(8):13-14,20
一、贫困标准应当采用多维测度 减少贫困人口、减轻贫困程度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天然职责,减贫工作离不开济贫与扶贫,而济贫与扶贫又离不开贫困线标准的制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扶贫运动的开展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农村的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线标准也不断提高,从1985年的人均年纯收入200元提高至2010年的1274元,而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1.这说明中国农村减贫工作的成就是相当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胡艳华 《前沿》2013,(21):145-151
本文就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代表作进行梳理,追溯其研究特点、范式困境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该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在研究主题上侧重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变迁,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变迁研究;在分析框架上多秉承“国家与社会”的西方范式;在理论和概念选择上有“概念化”和“内卷化”倾向。困境在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没有形成本土的研究范式,最终落入西方范式的窠臼并产生路径依赖,应从范式本身的悖论来反思社会变迁研究。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是从不变中研究变化,寻找研究的共同基础;同时关注农村社会变迁的派生性影响;全球化给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也可能是未来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从一个封建大帝国逐渐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得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发生急剧的分解,国家主权开始被破坏,晚清政府全部腐朽性反动性在人民眼前暴露出来。从建筑的角度看,“从近代开始,在对外开埠的城市,在传统建筑文化整体弱势的形势下,具有了与西方交流的特征。这个分化分离的过程,强势外来建筑文化必然对这些地区和城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它们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产生了一次无序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齐康总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早期,如何发动革命是核心问题。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运用到中国农村。从湖南到井冈山再到赣南,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对于如何在农村划分阶级和发动农民革命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判断。在湖南的农村调查中,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农民运动的力量,但对于如何划分农村阶级还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在井冈山的农村调查中,毛泽东把小地主和富农作为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对他们的斗争有所缓和,但却没有找到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的依据。在赣南的农村调查中,毛泽东从剥削性质上认清了地主和富农的区别,并制定出了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具体标准,这标志着毛泽东对农村阶级问题的认识已经成熟。此后,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关注点从农村阶级问题变成了基层组织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即“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指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那些流动人口(当然并不是所有90年代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都属于第二代,但他们从总体上看具有第二代的特征)。与80年代外出的流动人口相比,他们有着这样一些社会特性;首次外出的年龄小、没有务农经验、在农村生活圈子小以及经验少、受教育时间长、许多人有着各种雄心勃勃的计划等。这样的社会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外出处境的看法和心理体验,以及采取的行动。特别是当他们预期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时,他们所感受的痛苦比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更深…  相似文献   

17.
于念 《中国妇运》2011,(2):20-2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自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转向偏僻乡村建立根据地,并依托农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全国胜利后,才真正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未曾遇到的新问题。党对妇女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方针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国内近年来围绕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而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向来高度重视,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村社会稳定思想。认真学习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社会稳定思想,探究影响新时期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及对策,对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中国社会最庞大的群体,可是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利益却缺少我们应有的关注。至今,农村仍是中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也最需要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