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以《受戒》复出文坛,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追求“散文化”、“诗化”风格,他的小说体现了一种诗性精神,具体表现为用诗性语言营造诗意的氛围,并融入了作者诗意的人生审美态度。汪曾祺小说中的诗性精神主要体现在诗性语言,散文化的结构和抒情的风俗画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汪曾祺小说在诗情画意的中和之美中对笔下人物采取了诗性的关注态度,这就确定了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定位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志晓 《理论前沿》2008,(15):1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深化了“旗帜”所包含的基本意蕴,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一步彰显出旗帜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5周年之际,发掘“五一口号”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重温多党合作的辉煌历程,对于传承民主党派优良传统、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多重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醉眠”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图画之一。作者在精心描述人物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多重意蕴,既体现了作者独有的审美意蕴,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所普遍存在的文化意蕴,同时又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法文化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提取西方法文化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录囚、直诉与会审均是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传统司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明确该制度的运行机制后,应当洞悉该制度的精神意蕴和此种精神意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录囚、直诉与会审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仁”,换用现代法学的语汇是对“人”的关注。解析传统法律中对人的形塑与关怀,与现代法治文明中的人的地位进行合理性通约,乃是传统司法文化古为今用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生”思想催生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外交;“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与处事哲学是中国国际秩序战略的哲学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观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念之源。  相似文献   

8.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探索,顺应于“和平、发展、公正、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潮流的洞悉把握中应运而生,是对西方渲染的“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正本清源。全球文明倡议意涵丰富深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担当和深厚的天下情怀,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传统法文化是典型的公法文化。具有浓厚的国家崇拜色彩。在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国家崇拜观念被创造性地转换成以国家为核心的“新传统”法观念,本文称之为法律国家主义。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走向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法律国家主义作为计划经济和人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法观念已经并必将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1.
《光辉的射线》是苏菲派著名学者贾米的注释力作,作为认主学著作的《光辉的射线》不仅在伊斯兰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中国的经堂教育中也是一部重要的教材。本文通过对其完人思想进行深入地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更清楚地认识苏菲主义的完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前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贡献,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作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发展的理论是贯穿其始终的基本脉络。发展,可以涵盖多层面的含义,包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邓小平有一句经典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设计大师,其政治发展思想具有深邃的意蕴、强烈的战略性和浓厚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义蕴丰富而深刻。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地和、天人和、志意和、五脏和、饮食和的含义和思想,及其与哲学中“和”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内经》中“和”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惠蕴在于具有理性的人文关怀精神: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轨迹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追求是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强调现实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是把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与现实国情融为一体的突出表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意蕴的彰显和澄明。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产生了众多的生态思想。延续至今且影响深远,我国传统生态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潘娜 《工会论坛》2010,16(4):171-172
中国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文案是广告作品要素之一,因此文案的创作更需要揉合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特别是“诗化”的语言,对文案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我们把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传承 ,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 ,继承的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 ,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