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3.
中华传统文化中重道从道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先的责任意识、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怀、尚和贵中的和谐理念,对公安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滋养和培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浩  杜仕菊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4):97-106+115+1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塑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构筑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也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予内生动力。对标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要求和目标,从文化供给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挖掘与阐发不足;从文化消费来看,深受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立场不符的思想和观念冲击;从文化参与和发展来看,存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不匹配的城乡及区域不平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主要有:以物质奠基,健全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创新驱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传统的民族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们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热爱祖国、崇尚和平、尚义重德的传统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以中华民族为主体所构建起来的本土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赋能前提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缜密的内在逻辑,即内生性联系、现实性需要和民族性表达;从赋能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价值指向、思想主张,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以及向心力;通过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民族叙事、数据驱动及政党引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内涵延伸。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建设、内容建设和形式建设,从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土特色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8.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博大精深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热爱祖国、忧乐天下等十种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是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丰厚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都包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长期熏陶培铸的结果。在中华文化精神的陶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铸造了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是一个求实的民族,崇尚气节的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豁达乐观的民族。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中国民族也有自己的弱点、缺点和不足,是需要改进更新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时期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内容烙刻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探析核心价值观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注重传统文化中家训文化的辐射作用等方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也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最深沉、持久的力量。针对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与传承方面存在共同体意识缺乏、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少、教学平台单一等现状。探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承路径,强调从精神层面构建治理共同体、培育文化共同体、实现德育共同体;从核心层面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从博物馆、图书馆、社团建设等载体层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这个庄严使命对于民族精神的要求是现实而迫切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力度、重视创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夯实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和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当前公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方案不充分、教育教学方法不丰富、学生兴趣爱好不浓厚等问题。公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包含筑牢忠诚品质之根、厚植爱国主义之魂、坚守社会责任之基、完善人格修养之本等核心内容,可从建立健全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融入力度、注重社会实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等方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文化上的高度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能够为人们提供奋斗前进的精神力量,与理想信念教育所提倡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将其有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提高人民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已过往的社会意识有着深切联系,其产生发展都以前人积累为前提。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价值规范和精神力量。要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运用于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本着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态度,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当代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