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特点,在具体目标和内容的设定方面分层、分级.未成年人群体因年龄、性别、地域和家庭差异,在认知和思维能力、道德推理和道德水平上都有所区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实际出发,在不同层级上渐次展开,才能避免空泛化和形式化,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美国从1899年第一个正规未成年人法院在伊利诺斯州库克县开始运作时起,未成年人的审判哲学和处理不良未成年人的程序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到21世纪初期时未成年人法院成为转变状态中最有活力的机构。在21世纪初期,美国的未成年司法的重大调整主要表现为,未成年司法的成年化、平衡和恢复性司法模式和平衡量刑等。  相似文献   

3.
人权价值是宪法的重要价值之一,我国宪法保障公民人权。未成年人是特殊的公民,因此其人权受到宪法的特殊保障。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障体系初具规模,但未成年人权益侵害事件多发,这是社会对宪法人权价值认识缺失的表现。为进一步维护未成年人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当注重宪法人权价值的普及。同时,宪法解释的激活,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监督机关的相互制衡与促进都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中宪法人权价值实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关刑事政策主要体现在处罚上,忽视教育、感化、挽救的过程;办案工作模式不成熟;没有建立未成年人案件独立的检察规则。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案件的办案机构和程序制度,建立案前调查机制和案后跟踪调查制度,办案中合理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虽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上却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重视家庭在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视道德的社会教化;强调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家庭、学校教育与社会濡染的影响;强调纪律、制度、法律等对道德养成教育的保障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应当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取得理想的犯罪预防效果,检察机关应根据不同的未成年人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在特殊预防中,检察机关应积极履行职责,促进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活动的合法化和合理化;在一般预防中,检察机关应从文化市场、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三方面入手,采取合理措施,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7.
家庭文化的特殊优势决定了家庭文化不仅是人类个体成长的精神营造园,而且是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加固器。家庭文化在转型期呈现出多元共存之特性和非线型互动的走向,对未成年人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中一些不良的家庭文化的影响,引发着各种违法犯罪。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少年司法中应当综合考虑公正与功利的价值目标,实现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公正与功利二者最大程度的相统一。当两个法律价值相冲突时,在少年司法领域功利价值优先于公正价值是合理的选择。不同的刑罚价值观之下,刑罚适用的宽严也不相同,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的任意性,需要以能动司法来平衡公正与功利的理念,区别对待强化量刑程序的方法来实现对少年的特殊保护,从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9.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适用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的客体是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管理秩序;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而采用欺骗、利诱等手段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则不能构成本罪;其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故意内容中并非“以牟利为目的”作为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一定要满足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工作目标的需要,契合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履行末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司法工作职责的需要.只有深入到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价值目标的层面才能洞悉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价值根基,才能结合不同的价值目标明确社会调查报告应着力反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对安徽省八城市未成年人的情感观的调查发现,父母、同学、朋友对未成年人影响很大,老师、兄弟姐妹影响较小。其情感表现出传承性、幼稚性、含混性等特点,与20世纪90年代未成年人相比,其情感取向更趋于功利,更具有不确定性和独立性。教育策略是加强对他们的"三观"教育,强化成年人的榜样作用并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致人损害责任体系”向来为民法学中的疑难问题,《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亦存在较大的争议。未年成人致人损害责任体系的核心在于未成年人责任能力制度,而未成年人责任能力之构建又取决于法律体系所欲实现的内在价值体系。自《民法通则》以降我国法律完全否认了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从而由其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此种立法模式固然实现了充分保障受害人利益和未成年人利益的价值追求,但是却并未能够兼顾其他现代侵权责任法所追求的价值。法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经济学等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指向只有将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按照其年龄予以类型化,也即区分为绝对无责任能力与相对无责任能力,才能够在损害预防、受害人保护、未成年人养成、鼓励父母养育子女等诸多现代民法典之内在价值体系中实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3.
The system of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minor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the civil law, and there are also major disputes during the drafting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and civil code. The core of the liability system of the damage caused by minors lies in the system of the tort capacity of minors, which depends on the internal value system that the legal system aims to realize.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1986), the Chinese tort law has completely denied the responsibility capacity of minors, so that their guardians should bear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Although this legislation mode has realized the value of fully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victims and minors,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value pursued by other modern tort laws. The new research results in jurisprudence, psych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edagogy and economics point out that the capacity of minors should be further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age, that is to say, into absolute incapacity and relative incapacity. Only in this way many values pursued by the modern civil law systems can be balanced,such as preventing damage,compensating victims,cultivating minors,and encouraging parents to bear and rais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13年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当前农村未成年人运用网络的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主要涉及农村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基本情况、热点应用、网络社交和不使用网络的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在农村未成人中得到了较高的普及率;上网的主要内容以娱乐休闲为主,学习为辅;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限制;父母对子女上网持保守态度。同时,发现家庭对农村未成年人上网有显著影响作用,未成年人在网络运用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在对农村未成年人网络运用基本特质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精神价值的构建,给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带来深刻变化。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重视大众传媒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深刻影响,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在理念、机制、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人群中的重要部分,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产生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依据"2013年中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基本数据,采用State1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未成年人上网更加普及,呈现低龄化、娱乐化、移动化的趋势,青少年持续上网时间有减少的趋势。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加大了青少年网络管理的难度,网络游戏的娱乐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家庭和学校管理不善,使得青少年网络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在城镇青少年上网现状以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几条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拆迁,拆迁向来是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及专家更多关注成人世界在拆迁过程中的利益问题,却都忽视了这个大环境下的最大受害者未成年人。拆迁必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需要研究和拟定预防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问题进一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对宁夏违法未成年人矫正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规定更多形式的处分措施,限制监禁刑,特别是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处分措施,这对于违法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减少刑事处分措施的适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适用:问题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适用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被漠视甚至遗忘的角落,从立法到司法实践都对此缺乏重视。改革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应当重新认识取保候审的性质与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适用上的特殊性,并采取相应的步骤。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财产权保护没有形成统一的立法体制,司法保护不健全,应建立未成年人财产权的统一规制,制定统一的未成年人财产权法规,完善监护制度,设立监护人管理财产的监督制度。落实未成年人财产权的程序法,完善未成年人财产权的特殊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