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他一生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一般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被视之为"哲学",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被视之为"科学",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家"。部分学者一方面质疑"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科学",另一方面又质疑"剩余价值"的"科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哲学"。这样,由"两大发现"而构成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马克思,似乎又模糊了他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正确地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马克思的部分理论作品,我们只能说,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恰好确证了马克思一生的研究理路:首先,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其科学性究竟应该源于何处;其次,如果以这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来指导经济学的研究,何以能够得出剩余价值这一经济学的伟大发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在于他运用了辩证逻辑精准地把握了人类生产实践历史发展中现实内容和运动方式。辩证逻辑形成客观真理的逻辑功能和实体内容在历史中自我展开的辩证逻辑规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辩证之维,并内含着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在辩证法理论之间的关联和变革。含有"辩证逻辑"的唯物史观,不仅会凸显其内在的真理价值,而且也为研究马克思的"历史真理"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的特定阶段--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两种生产理论揭示的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的矛盾运动规律才是纵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并非马克思的哲学贡献,而是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运用于历史的贡献,即社会科学哲学的贡献,其理论地位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即自然科学哲学相当.作为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哲学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全部学说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的本质之所在。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探索唯物史观始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发展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则宣告唯物史观的形成。探讨唯物史观的形成,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形态的反思中,"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再度崛起.从哲学维度上审视,"回到马克思"对于推进哲学的发展,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包容着理论"矛盾";马克思思想的产生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解读马克思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又怎样走出马克思,存在一系列谜点.解开谜点的关键,在于要把"重读马克思",与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与哲学发展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现实本文相联系,才能读出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现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立足于对实证性与逻辑性两大方法论原则的遵循.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以及实证性与逻辑性的有机结合.唯物史观范式不仅解决了社会科学的可能性问题,而且指出了科学地研究社会的典范路径--坚定的现实指向并在整体剖析客观现实结构性规律的基础上追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为实证法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供了哲学前提.马克思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使他在"资本主义的理想模式"中发现了"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必然性,这不仅创造了实证法则与逻辑抽象有机结合的研究范例,而且实现了实证研究概括能力的提升以及向价值领域的回归,社会主义从而成为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具备了实践本性.马克思贯彻自己科学方法论的彻底性在于,他指出了自己理论所涵盖社会事实的历史限度和理论对现实的抽象距离,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留下了发展理论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唯物史观哲学,马克思通过工业劳动揭示了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联系,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客观的物质实践改造关系。由此,马克思从生产力上(亦即物质实践活动上)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并以物质生产劳动活动这一唯物史观的实践论超越了一切旧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高度,对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实现了党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人类社会本质三个本质的统一,回答了共产党如何长期执政、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这一时代性难题。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并非如传统理论所理解的是马克思的哲学贡献,而是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的贡献,即社会科学哲学的贡献。由恩格斯对这一发现的阐述,对列宁、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模式作现象学还原,都可证明这一点。透析当前学界对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争,也可证明这一点。双方的对立是表面的,因为两者所论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一方所论,是对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证;另一方所论是对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论证。双方立论的依据及据以展开的阐述对于自己所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讨论 ,致力于探讨在哲学意识与科学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马克思所具有的与西方现代哲学家不同的出场路径。马克思尽管没有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样转向现象学和存在论 ,但他依然很好地发挥了哲学的意识 ,并且恰恰就是在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要克服的认识论的维度上来发挥这种哲学意识的 ,这就是马克思科学认识论的丰富内涵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不只是停留于从伦理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进而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和初步回答了许多涉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从而为他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由精神。整个德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论证人类历史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康德、马克思的哲学都是这种现代自由精神的伟大代表。  相似文献   

14.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了初步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突破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局限,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科学地论证,使其共产主义思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以西化中"等论调不绝于耳,实际上这是危言耸听和图谋不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高度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闪耀着真理光芒,从根本上讲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实践品格、现实意义决定的,毫无疑问,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价值指向。其现实规定性是实践性、社会性、利益性、特殊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对于批判错误的理论思潮,坚持唯物史观,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角度来理解和阐明和谐社会,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和谐社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构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实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掘、总结和阐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及由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危机的批判性揭示依然伟大,也在于其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这位思想巨人,也由此掀起一场普遍性的理论反思——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要纪念马克思?值此,本刊特设"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笔谈",邀请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来进行学术审思。吴冠军认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不是"正当性"问题,而是"真诚性"问题,即那些被许诺的内容恰恰在同一过程(现代社会运作)中被实质性地弃置,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已经揭示出内嵌在现代性中的"结构性不诚",齐泽克以及阿甘本、拉克劳、巴迪欧、巴里巴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实质上发展出了对现代性的"真诚性"一个重新诊断。臧峰宇认为,自我意识哲学的启蒙特质与马克思开启的新政治哲学是探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学术思想关系的新视角,探究新时代的哲学精神,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方法与当代意义。蓝江认为,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帝国主义强权势力仍然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情境面前,在这些西方左翼理论家看来,我们不仅需要将马克思的思想火种传承下来,而且需要在今天的背景下,将马克思的精神变成真正革命实践的武器,让共产主义的光芒成为人类的未来希望。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毕生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武器”,也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对“经济事实”进行经验抽象的古典范式和对“经济行为”展开主体想象的思辨范式的积极扬弃中,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并借此展开了对“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科学解剖。以唯物史观为内在思维方式,马克思科学地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并深刻回应了困扰人类已久的“历史之谜”。由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才堪称“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历史科学家”的称号也才名副其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继续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大地”,以当代“中国事实”为逻辑起点;解释“中国道路”,以回应“中国问题”为理论任务;体现“中国特色”,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原则;服务“中国人民”,以引领“时代潮流”为责任担当。以此为基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十月革命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将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的观点,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创举却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本文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视角审视这一历史难题求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