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话说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间互相帮助、提携,成就了一桩桩美谈。如何帮?哪些能帮、哪些不能帮?这是一门深学问。从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中,我们或可了解端倪。刘绪义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中辟了章节,叙述曾国藩手把手地教其胞弟曾国荃写奏折的事情,用功之细心、教导之耐心乃至代劳之苦心,非亲兄弟是不能如此花功夫的,"曾国藩指点老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大清三百年第一名臣.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就连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这些叱咤中国的风云人物,也是曾国藩的“铁杆粉丝”。  相似文献   

3.
正曾国藩在《大界墓表》中称自己的祖父星冈公:"声若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其情。其卒也,远近咸唏,或啼泣不能自休。"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感念极深:"余于起居饮食,按时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庶几不坠家风。"曾国藩中翰林,临行前,祖父召开一个家庭会议,中有一言:"宽一(曾国藩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不可靠他吃饭","他"是谁?是曾国藩;非曾国藩,是曾国藩身居之官位。祖父之言,成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格言很多,我最喜欢的是曾国藩的这段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是朱东安教授的《曾国藩传》和唐浩明先生的三卷本《曾国藩传》。曾在修身、齐家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人格修炼和提高修养。现在许多人认  相似文献   

5.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有人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也有人称他"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姑且不论对他的争议和他的历史局限性,但就他的修身自律而言,确有过人之处。186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住在安徽祁门。祁门县令听说曾国藩喜欢书画,就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是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曾国藩爱不释手,他本身就是书法家,爱好写字,这个县令很巧妙地拿这个东西来馈赠他。曾国藩说:"我年过五十,能看到这样的东西是我  相似文献   

6.
罗日荣 《前线》2014,(3):118-118
曾国藩与王阳明、孔子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完人,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古人历来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如何治家的?曾国藩虽忙于政事,但对治家也很上心,“尽得一分算一分”。关于如何治家,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如此看来,曾国藩治家之道的核心在这四字诀——和、孝、勤俭。  相似文献   

7.
枫林桥之战     
陈辉 《求实》1996,(Z1)
枫林桥之战陈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宜春市(原为宜春县)过程中。先后经过慈化镇阳家坊之战、金瑞镇贡布村之战和三阳镇枫林桥之战,而枫林桥之战是三次战斗中的一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是我孩提时期耳闻目睹的一次战斗,虽然过去数十年,其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有人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也有人称他"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姑且不论对他的争议和他的历史局限性,但就他的修身自律而言,确有过人之处。186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住在安徽祁门。祁门县令听说曾国藩喜欢书画,就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是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曾国藩爱不释手,他本身就是书法家,爱好写字,这个县令很巧妙地拿这个东西来馈赠他。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对曾国藩其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介绍他的专著的陆续出版,诸如《曾国藩之谜》、《曾国藩评传》、《曾国藩为官50年》及《曾国藩家书》等,对他的为人为官开始作出了比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重读《曾国藩家书》,让我再次领略了曾国藩的纯净心灵世界,感悟到家庭久经不衰的成功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国藩在维护清王朝统治方面立下了不世之功,在立言立德上无疑更是一座道德珠峰。《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300多封书信,通过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求他一生的行为思想。曾国藩虽居庙堂之高,但内心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自警。家书行文从容淡定,形式活泼,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的一生,将社会人生的道义看得太重,主动承担的责任太多,而中西文化的冲撞又将他撕扯得太痛,时代激荡的风云对他的要求太高……如果以当代的休闲生活观视之,曾国藩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家之道,体现在勤俭、孝悌、睦邻等方面,得到后人一致赞许。  相似文献   

13.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一面世,便轰动了整个文坛,引起海内外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一时间,人们竞相购买、阅读,互相推荐、议论,从不同角度称赞它的成功。掩卷之余,人们自然想到其作者。120万字的“大部头”,似应出自名家、大家之手。而唐浩明,何许人也?如此恢宏的《曾国藩》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1926年6月初,叶挺独立团北伐先遣,首战湘东攸县渌田告捷。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旗开得胜之战,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即将全面展开的北伐战争进退成败的关键之战,是革命军队与工农群众相互配合支持的经典之战,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从此,叶挺独立团下醴陵、入浏阳、克平江、战武昌,一路闯关夺隘,捷报频传,展示了特别能战斗的特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游宇明 《唯实》2011,(12):96-96
在晚清那个敷衍成风的社会里,曾国藩应该算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的诚实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说了假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在日记里必会痛骂自己一顿,以后坚决改正;二是与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以共,决不口蜜腹剑;三是对朝廷忠心耿耿,不爱财、不惜命,安于臣子本分,不生僭越之心。然而,我们也许想不到,同是这个曾国藩,  相似文献   

16.
正曾国藩有"三忌",他认为"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将书法练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世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天道忌巧"的"巧",指的就是投机取巧。关于"天道忌盈",曾国藩相信天之道盈满则亏,认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近年来被出版界炒得火热。其中不乏利用“伟人效应”招揽读者,以致不惜断章取义之例。 在《曾国藩之谜》一书的封面,醒目地引用了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对曾的评价。孙、蒋二人权且不论,毛泽东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是不言而喻的。当读者看到毛泽东对曾“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样语重千钧的评价时,难免被吸引。其实,这里所引评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把自己的好友陈源衮称为“药石”之友。陈源衮与他是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密切,并坦诚相见、决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岱云(陈源衮)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育也。”  相似文献   

19.
马广志 《世纪桥》2009,(12):8-14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曾先后经历过六次对外战争,即: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反击战、抗美援越战争、中苏珍宝岛之战、中越(南越)西沙之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20.
部队作家黎汝清继创作历史小说《皖南事变》之后,又于1989年推出《湘江之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以下简称《湘江之战》)。作品以文学的形式描写历史悲剧,自然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人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历史体裁的小说自然少不了写人。在《湘江之战》中,作者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