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论述了邓小平提出的"不搞争论"的时代背景;概括了"不争论"内涵的两层意思及其精神实质四方面的内容;同时讲了要正确认识"不争论"与讨论、民主、自由、争鸣、社会主义的五个关系;最后阐述了"不争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毅强 《理论学刊》2008,3(1):47-50
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具体说:一是坚持实践优先,二是坚持实践探索,三是坚持实践勇气,四是坚持实践标准.不搞争论凝聚了党的若干历史经验.不搞争论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背景下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改革开放能顺利推进,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因争论而耽误时间,体现了以时间换空间,使思想和行动由不同步到同步的发展思路.但是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整个环境和条件要求全党和全国必须形成统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总结经验中提出的"不搞争论",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回答,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必须全面、科学、准确理解。在邓小平思想中,"不搞争论"和"不动摇"两者是统一的。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不容搞争论、"动摇不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上不能搞争论,实践中还没有经验需要"试""闯"的问题不必争论。无论是"不搞争论"还是"不动摇",都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需要有政治稳定局面做基础。然而,如何才能保持稳定?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一是在实践之中"不争论",二是在实践之中"不折腾"。"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与胡锦涛提出的"不折腾"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脉相承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均是针对过去与当前党内外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存在误解的澄清;其思想实质是主张不搞无谓的争论与折腾,但决不是反对"大胆闯"的改革精神;其思想所要实现的主要目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其思想的核心主旨是排除"左"与右的干扰,坚守真理,抢占机遇,乘势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道: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这个思想被称为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本来,这一思想是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对于在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制订得是否恰当,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以利我们抓住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适时推进改革,快速发展壮大自己。但是,有人却片面地理解和宣传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争论的解释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争论这一人类认识史、学术史上的基本现象,对于在文本理解上的解释学理论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之所以会发生争论,是因为理解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达到理解与文本意义的一致;第二,争论之所以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是因为理解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理解,因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第三,争论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不同的理解者都认为正确地理解文本是可能的,第四,争论发生的必要前提,是理解主体拥有不仅是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的平等性。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争论发生的解释学前提。据此,本文批驳了解释学中关于理解目标的“意义创造说”和实用主义,并指出,要消除阻碍争论因而也阻碍真理发展道路的障碍,就必须反对理解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尤其要反对实际解释中对理解主体的不平等态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雇工问题争论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党历史上,关于雇工问题有两次大范围的争论,一次是建国初期关于"党员雇工"问题的争论,另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关于个体、私营经济中雇工问题的争论.对雇工问题的不同看法,实际反映了人们分析问题的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经历了阶级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和法律分析法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场著名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然 《党史博采》2007,(12):25-27
<正>一、围绕"雇工问题"的争论邓小平回忆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  相似文献   

11.
方建国 《理论学刊》2002,3(2):40-43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认为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保存着市场的作用 ,无产阶级国家应当利用市场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基于这一看法 ,马克思对过渡期间所有制实现形式作了积极的探讨 ,认为股份制和合作制可能是国有制的较好的实现形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长期忽视了市场的作用 ,形成了一段“空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规律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体现在:历史事件必然直接或曲折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主题,而历史主题必然要通过历史事件得到彻底贯彻,但具体由哪个历史事件拥有这份荣誉是偶然的,取决于事件当事人对历史主题的能动性贯彻程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命题的科学性在于:在其他革命旗帜中途倒下之后,党和人民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成功地把时代赋予的历史主题贯彻下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三人本体工夫学说的学理解读,本文指出:王阳明“合本体工夫而一”之说,涵有两大思维向度,即“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和“由工夫见本体”。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二人承续了“由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路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王兆铮 《学习论坛》2008,(10):72-76
改革开放前夕的理论工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创新中发扬"面对实际、鲜明尖锐与透彻说理相统一"是很有意义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回应时代呼唤,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所应坚持的重大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剑拔弩张、势不两立,到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竞争共荣,现实在变,观念也在变,现实和观念的变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其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则是唯物主义。社资关系的发展轨迹,不论是从两大阵营到两道风景,还是从“主义斗争为纲”到“国家利益为纲”,都是唯物主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尤其是在《伊翁》和《国家篇》中提供了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诗歌的评价。而对柏拉图在相关文本中对于"神"这一概念的使用的考察,不仅消解了文本中的这一矛盾,而且也揭示了柏拉图真正的目的在于一步步降低诗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并最终确立哲学对于诗歌的统帅。  相似文献   

17.
1978年由朱光潜引发的上层建筑争论,可视为1950年代争论的继续,它尽管没有撼动斯大林的上层建筑解释模式的统治地位,但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引发人们重新反思斯大林的上层建筑定义并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其主要成果是对斯大林上层建筑定义的缺陷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从政治学角度对上层建筑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从总体上看,它在学理上并未超出1950年代争论的水平.由于学术生态的退化,这次争论取得的成果较少,并且所提出的建议,即要求在哲学教科书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表述规范化也未能得到响应.迄今为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上层建筑的解释仍是斯大林式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类型,并且是在自己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启动和进行的.正是这一点,潜在影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作为旗帜和策略,完成了现代国家重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前提条件;并且试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实现工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完成中国现代化的第二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对区域和国际安全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构成一种威胁?近段时期以来,西方流行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诚然,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是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一次提醒我们,构建中国经济学大厦,寻求其在世界经济学林应有的话语权,虽然面临着“创新”与“接轨”的努力和选择,然而我们决不能为接轨而接轨,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和实际,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予以批判性的吸收借鉴,使其成为创新的理论来源,由此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指向,以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为风格,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