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4,(5)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铸就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实施体系的雏形,二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基础,三是凝聚了苏区斗争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成就的取得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即必须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党性原则、坚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民性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为指导,立足丰富翔实的社会调查,以中央苏区为试验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辟了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构建了中央苏区的"新经济""新政治"和"新文化",实现了整体性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而其反过来又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个维度出发对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廉政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执政;健全民主,强化监督;统一财政,厉行节俭。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当代,中央苏区的廉政举措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保障妇女权利的伟大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冻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妇女政治、经济、教育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苏区妇女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她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之中。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析社会主义和谐意识形态及其创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变化了的国际国内情况,形成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标志的和谐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意识形态是对革命意识形态的传承与超越,在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多方面的创新实践,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基于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央苏区历史进行了专题性或全面性的研究,出版了不少论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取得政权,仅仅用了28年的时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建设。本文从“高势位”意识形态的内涵着眼,对比研究了民国时期国共意识形态的建设,最后得出了党“高势位”意识形态建设的四条成功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强化“全球意识”和“包容意识”;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建设方略;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以后,近代社会思潮涌起,以儒学为主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逐渐解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努力实现民本、民主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博大精深,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即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思想工作导向、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党反动派为扼杀新生的革命政权,摧毁人民的革命意志,对中央苏区实行了军事“围剿”,并从国外进口大量飞机,对苏区狂轰滥炸。他们甚至投放毒弹,给苏区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获取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基本保障。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特别要警惕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实用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甚嚣尘上的现象,不能只关注现实问题、忽视理论建构,只强调当下、忽视理想,只求快速发展、忽视社会效益,只重物质满足、忽视精神引导,而是要培育与巩固民众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引导民众全身心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6,(5)
意识形态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生活,只有扎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大众的信仰,外化为大众的实践,才能发挥好其价值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要走近民众,走进生活,真正融入大众的内心世界并转化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同样必须实现从非日常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转向。中央苏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针对变动的时代、变化的对象,就要求党的意识形态在贴近群众生活上、反映群众生活诉求上多下工夫;就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对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就要以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先锋模范作用感染人、引领人;就要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大宣传的理念,为党的意识形态生活化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4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实践是充满坎坷的,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方式,在白色力量包围下生存、发展、壮大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些根据地被称为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称为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期间,带领苏区民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凝结成了伟大的中央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既是对第二次革命失败后长征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作风的总体概括,也是我党优秀革命传统的延续和体现。时至今日,重新翻开历史,学习苏区精神、体会其深刻内涵,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对工农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列宁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中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史具有重要地位的"灌输论"。受此影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都离不开党卓有成效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苏区时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教育方法并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梳理与总结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和宝贵经验,对当前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的思想主要包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丰富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以维护政党意识形态资源的建设;反对教条主义以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资源的建设;使党的意识形态为民众所接受以提高意识形态资源建设成效。其现实启示主要包括: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建设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坚持理论的创新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苏区司法制度的设立和司法实践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的重要探索。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又是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移植。它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又接受了中国革命实践的塑造。它既体现了权利和道德理念,又强调一定的实用性。这些文化、理论和实践如何融合和冲突?学者以中央苏区司法机关、诉讼制度、诉讼程序及创建者为对象,进行了细致研究。目前学界的总结性文章主要从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着手~((1))。本文力图从中央苏区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