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宋朝的御史,职掌弹劾纠察之事,是朝廷风纪之臣。要弹劾纠察不法之人,便要得罪于人,一般人还好说,若是得罪了权贵,不仅事情办不成,闹不好还得丢官。因此,为官御史难,做一名真正名副其实的御史,更是不易。可是有一个名叫唐介的御史,却敢于直言,因弹劾奸佞,赢得“真御史”的美名。唐介,字子方,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唐介为官几十年,从做县令到御史,始终是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唐介任岳州沆江县令,上任后即劳顿于案牍,处理多年积案,察访民情,纠枉澄冤。一天,县衙门外有人喊冤枉,要求新任县…  相似文献   

2.
漫谈封建时代监察御史的“风闻弹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漫谈封建时代监察御史的“风闻弹人”袁刚封建时代专司监察的御史是皇帝亲任的耳目爪牙,对百官滥行弹劾纠举。所以一般大臣百官,对御史皆存有戒心。魏晋以后,允许御史"风闻言事",致使这种畏惧御史的心理剧增。所谓风闻者,即据传闻,而无须获真凭实据就可弹奏。御史...  相似文献   

3.
丁锐 《政府法制》2010,(15):46-46
在人们印象中,明朝大清官海瑞似乎是个狷介乖僻、不苟言笑的人,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也称他是位“古怪的模范官僚”——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海瑞,无疑是明朝官场中的“犀利哥”,但他并非只求“犀利”不讲圆通,他也不乏幽默。  相似文献   

4.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1,(15):38-38
听到了一个笑话:不少报社最近都在突击“拓展”记者应付“单挑”的能力。想一想,也得发笑一本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要变成武林高手,可能吗?任凭身怀绝技的教官耳提面命,反复折腾,只能拼出汗花、泪花,燃烧出仇恨来。当然,  相似文献   

5.
《政府法制》2014,(35):20-20
在日本,要想拿到驾照必须学习急救知识。日本驾校都开设了名为“救急救护演习”或“应急救护讲习”课程,所有学员必须参加学习,并接受考核。只有护士、医生、消防员等,能免学该课程。因为,他们在获得职业资格时,已经系统地学习过急救知识。“应急救护讲习”课程为期3天,一般由两名教官同时上课,一名教官讲解急救知识,一名教官做示范。  相似文献   

6.
《政府法制》2011,(27):9-9
海瑞式做法并不可取 在对待官员日渐严重的贪污问题上,海瑞的建议是恢复朱元璋时期的祖制,贪赃枉法八十贯论绞,甚至还把贪官"剥皮填草",并且还要杖责御史,对监察机构问大罪。海瑞的这种做法放到今天的官员性道德上,就相当于恢复文革时期动辄就男女作风问题判刑,还要开批斗大会一样。或许能杀一杀性丑闻的风气,但绝非根本性的解决之道,丑闻的底线也会再次降低。  相似文献   

7.
海瑞做官,光明磊落,铁面无私,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他都一视同仁,不讲情面。海瑞在淳安县做知县时,正值大奸臣严嵩在朝廷中红得发紫。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倚仗严嵩的权势为所欲为。一次,鄢懋卿到东南沿海“巡察”。这家伙每到一地,排场阔绰得难以形容,敲诈勒索明目张胆,单在扬州一地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到  相似文献   

8.
杨涛 《公民与法治》2013,(20):27-27
为了打击全球蔓延的足球腐败和操控比赛现象,国际足联掏腰包,联合国际刑警组织,启动了为期10年的培训、教育和预防计划,中国是其中的一站。短短两天的培训中,大多第一次来中国的外教们,给中国学员介绍了国际上打击操控比赛、赌球行为的范例和预防措施。洋教官们甚至模拟犯罪场景,让学员们揣测足球腐败的犯罪心理手段,寻找自己可能存在的漏洞。  相似文献   

9.
吴星 《江淮法治》2010,(17):16-17
8月20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庐州环保世纪行”活动,此次活动还特地邀请了6名合肥市人大代表一周参加。在一天紧张有序的日程安排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就是两个“大水缸”——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的水源保护情况,因为这两个水库的水质直接关系到合肥市民饮水安全,保护这两个“大水缸”不受污染是合肥人共同的心愿。  相似文献   

10.
正从没有一部影片在影院看过三遍,但追随《南平红荔》的首映足迹,从北京一路跟到福州,最后回到南平,与当年追随詹红荔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方向恰好相反,从南平到福州最后上了北京,一如影片叙事结构,起点在廊桥,最后结束也回到了廊桥。静静地坐在影院里,透过放映机的光束,寻找熟悉的工作场景、街  相似文献   

11.
海瑞(1514—1587),是明代广东琼山县(现在属于海南省)人,字汝贤,自号刚锋(峰),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知县,推行清丈、均瑶。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曾令徐阶等退田。  相似文献   

12.
王戡 《政府法制》2014,(25):48-49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或者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3.
郑直 《政府法制》2012,(35):43-43
于谦反腐绝招一:敢做敢当。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m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任命于谦为御史,当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虽巡按外地正是御史职责,算不上高升,却是重用。显然皇帝的做法是想历练于谦,待能力水平适合后再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检察官》2011,(7):2-F0002
2011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国家检察官学院聘任首批检察教官启动仪式”这标志着检察教官制度在我国正式启动。高检院政治部会同国家检察官学院精心组织和认真遴选,确定选任王新环、吴克利两位为首批检察教官,到国家检察官学院脱产驻校任教一个学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在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创建。本文以秦、汉、唐三个时代为代表,试析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一、历朝统治者都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并且日趋完善。 我国古代负责监察百官的称为“御史”。战国时,韩、赵、魏、秦等国所设置的御史,虽是国君基左右记事之官,但涉及百宫言行,已具有监察性质,至秦,中央设立监察机关——御史府,以御史大大为官,执掌“典正法度”,以御史中丞负责举劾监察,并派出御史监郡。《迪典·职官》载:“秦兼天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生活》2010,(10):4-4
2010年4月28日上午,制造南平校园13名学生伤亡惨案的凶手郑民生被执行枪决不到5个小时,广东省雷州市一名叫陈康炳的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了18名学生和1名教师。  相似文献   

17.
高天 《政府法制》2014,(27):69-69
唐武则天时,有个叫张衡的官员,从令史升三品,审批材料都已经上报到门下省,就等着审批后官至三品了.谁知,张衡某日退朝,见路旁有人卖新蒸大饼,正觉肚里饥饿,就买了一张,骑在马上吃.结果,被监察御史弹劾,升官之事竞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8.
赵进一 《检察风云》2014,(10):25-27
在土地神庙门前,人们常能见到这样两副对联:一副是—— 上联:黄酒白酒都不论下联:公鸡母鸡总要肥横批:尽管端来  相似文献   

19.
监察官员代表朝廷巡察地方政事,是我国古代监察机关所奉行的一种传统监察方式。纵观历代监察官员的巡察方式,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巡察是中央对地方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按地点分工监察官吏,在规定的时间内巡察。汉代的十三部刺史、唐代的十道按察史、宋代的诸路监司、元代的二十二道肃政访司、明代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及清代的十五道监察御史都属于定期巡察。不定期巡察,一般是由皇帝根据形势需要,临时选派监察官员带敕巡视地方,事毕即临朝述职,任期不长,且不固定巡察时间。巡按御史制度就是明清时期,中央派遣监察官员…  相似文献   

20.
“宦囊”,俗称做官的腰包,准确一点说,就是官员的个人财产。官员们虽同朝称臣,弹冠相庆,但官与官之间宦囊之大小、鼓瘪,是大有区别且大见风节的。剖析一二,也可见官风百态。 若论古人宦囊之鼓,莫过于和珅。他被抄家时,家产约值白银8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而宦囊之瘪,则非海瑞莫属。海瑞死后,官府“检点其宦囊”,仅找到“竹笼中俸金8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若论今人宦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