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孙中山民权主义为旗帜,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迈出了从传统权力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第一步.今天我们对其予以重新审视,可以看到孙中山民权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不仅是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在目标上,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应是一种现实追求,而不是遥远理想;在内容上,应接受国际社会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模式,对一向被视为神圣不可动摇的"议行合一制",应予以重新研究;在路径上,推进民主政治,应认同必要的政治妥协,采取和平渐进方式,而摈弃"不断革命"的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梁启超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两大政治势力即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大领军人物,他们都提倡政党政治,本文将对二人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作以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国 《现代法学》2002,24(2):22-26
孙中山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在中国近代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宪政理想的共同追求者 ,两人的目标和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在另外的问题上又有很大不同 ,本文就是对此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政事之原,莫大于官制。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与政治改革家,对中国文官制度的改革与近代化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勇敢探索,作出了众多建树。他的探索虽不可避免有失误与挫折,但却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5.
马建红 《法学杂志》2012,(1):103-109
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建立真正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实现约束和限制公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法治理想,贯穿于孙中山先生整个革命生涯中。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孙中山就开始思考通过约法以预防军政府对人民权利的侵夺;辛亥革命后又寄希望于《临时约法》的责任内阁制来防止袁世凯的复辟;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孙中山,又设计一个训政阶段以训练民众学会使用"四权",以此实现普遍的守法和良法之治。然而这些法治理想在与现实相遇后,却表现出一种无力感,甚至引导现实走向了理想的反面。孙中山先生所面临的世纪难题,也应引起当代人的警醒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正> 改造古老的中国,把中世纪的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国家,这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四十年的革命生涯,每一步都留下他为此而奋斗的鲜明足迹。法律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近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关键工程。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曾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他‘认为‘‘民生主义就是使大多数人享大幸福”。民生问题本质上就是人权问题。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目的在于谋求人民幸福安乐,让人民过上幸福尊严的生活。在当下看来.孙中山将保障民生确定为国家义务与责任的理念意义尤为深远。在民生主义的经济制度层面,首先,孙中山主张。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要能养民.即要能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否则经济发展将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宪政程序设计中,军政是宪政的必要性要件,而宪政是军政的目标,并为军政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就自身要完成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而言,军政不是一剂对症之药。军政完全排除了军阀谋求的统一,完全放弃了和平统一的道路,忽视了军阀们为寻求政权合法性所表现出的民主热情,对当时盛行的联省自治、废督裁兵等宪政化改造军阀统治的方案未予以足够关注和推行,因而是一剂过猛的药方。军政留下的宪政悲剧是:它粉碎了多元权力格局,消解了分权制衡功能,造成了和平、协商、法治等宪政契约精神的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