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现",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本体性价值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体性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中国农民的传统本体性价值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代际价值冲突,导致农民传统本体性价值发生变迁.在近30年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农民经历了深刻的价值失落与伦理伤痛,并通过理性地抉择婚嫁方式,自觉地把幸福生活作为新的本体性价值,实现了对本体性价值的传承与变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凸显了马克思对于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马克思的意义世界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理论前提,将生命理解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具体的人、具有精神属性的主体的人、具有社会属性的对象的人;"内圣外王"是马克思意义世界的生成方式,具体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炼德性的向内求索、在变革现实中实现本质丰盈的向外开拓、改造自我与世界统一的内外和合;马克思的意义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成为"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5.
戴洪晖 《湖湘论坛》2014,(3):125-128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传授性"、"习得性"与"社会性"三大特性,由于人们行为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道德教育领域中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具有本质区别,而此种知识类型上的区别,决定了道德教育不可能像科学知识那样可传授,而是具有"不可传授性";道德教育在确切知识传授意义上的"不可传授性",决定了人们只能通过行为习惯"习得"的方式来获得德性;基于人属社会性存在物,因而个体道德德性的"习得"不可能是单个人的"自我谋划",而是必须在道德的社会中,通过社会共同生活才能达致,从而使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破解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阳 《求索》2012,(6):184-186
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们只为社稷福祉、为亿万国人争人格的艰难宪政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貌似倒退逾矩的行为与言论。尝试以严复宪政思想的关怀为参照系,对比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们立宪政治思想背后的理据、预设或关怀,"由班而马"揣度其间的价值"共识",浅酌清末民初大变局中,宪政思潮关怀经历之变迁。期冀向上能通达哲学的、形而上精神的世界;向下能对社会的、形而下生活的世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揭示了人性的生成性、创造性,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道德教育必须以超越性为本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生成创造性.激励受教育者把人性的"应然"转化为"实然",促进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道德教育要实现其超越性本质,必须以对现实的积极适应为基础,重视德育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外化为德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格完善和发展,实现主体精神自觉和道德自律。因此,教育者要秉持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通过核心价值观引领与文化自觉培育的融合、显性规约与隐性激励的融合、思想教育与生命成长关爱的融合、抽象理论疏导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才能实现人性化、生活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从公正到关怀:道德教育中核心价值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怀教育是21世纪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道德教育从理性的公正取向到感性的关怀取向的转变不仅仅是道德价值取向上的改变,也必然引起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笔者认为,从公正到关怀,首先是出于对公正本身及其所采取的认知教育路径的拷问,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呼唤。本文首先基于这两点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从公正到关怀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关怀的道德价值及其对道德教育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生命价值得到突显.科技文明一方面造福于人类,而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命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缺乏应有的珍重,特别是中学生们对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漠视.这与学校道德教育中生命的空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回到生命之中,加强中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