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它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反叛性,从初始的女性与社会,女性与革命拓展到了对人的本质、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自身内省和生命意义等开放性、多元化、多角度的哲学反思,其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增添了很多亮彩。  相似文献   

2.
从主题学视角看,启蒙、专制、救亡、翻身、民粹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主题,路径选择的不同既能够使它们同步实现,也能够使它们相互拆解。从晚清到"五四",从抗战到新中国,虽然不同时期主题表现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互有隐显的结构形式却决定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与面貌。  相似文献   

3.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一改往日的温情与浪漫,呈现一种深刻的自审意识和与世抗辩的文化姿态,另外也以风格鲜明的私人化写作表现出对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颠覆。这些变化显示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的深化,蕴涵着女作家们与时俱进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由乱而治、由散而统、由积贫积弱而逐渐富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历程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百年中国的巨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证明,要领导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行政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社会道德,因为后者的道德原点恰恰是一种不道德的“自利的打算”,是由于“自利的打算”创造了市场机制和市场道德体系。在公共领域中,由于行政人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决定了“自利的打算”无法成为行政道德的原点。行政道德原点尚未获得理论自觉而导致了公共领域中存在着行政道德缺位的情况,造成公共领域公众信任的危机,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要从行政人的道德自我确认入手。行政人在行政实践中的道德自我确认向伦理学提出了迫切的理论要求,那就是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道德原点,以便在此基础上构建行政道德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时"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叶引入我国教会大学的英语教学新方法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世纪末 ,为满足社会学英语的需要 ,教会学校开始普遍开设英语课程。在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下 ,“古安系列教学法”(GouinSeriesMethod)在 2 0世纪初叶悄然引入我国教会大学 ,并随后在其他教会学校盛行。它打破了我国晚清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与“语法翻译教学法”相比 ,“古安系列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的直接参与性 ,但也有其不足。不过 ,“古安系列教学法”是我国晚清英语教学方法的一个巨大进步 ,对初学英语的学者来说 ,更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两个先锋队”是我们在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女性创作的一个明显趋向是,从探讨女性的社会价值定位和女性情感实现,到以女性的人生体验来确认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女性创作的关注点由社会意义向文化意义的转移,其实是女性现实主题创作走向深入的自然趋势.取文化价值视角,追求人文主义理想,是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一肩挑"模式--兼论解决村"两委"关系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肩挑”产生的背景和具体模式着手 ,对“一肩挑”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一肩挑”在解决村“两委”矛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是一部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化语境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的流变史。乡土文学这个主题蕴涵着现代与传统、救亡与启蒙、幻想与现实、离去与回归等现代文学母题。乡土文学在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批判,对现代文明的拒斥与认同等多重叙述中,折射着20世纪乡土作家们作为叙述主体巨大的精神困境和无法摆脱的现实和文化宿命,他们为中国20世纪文学书写了悲怆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历史或者"谱系",既不是同质性的连续演变过程,也不是单一"家族"式的直线传承过程,而是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开展,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发生了断裂性的突变马克思主义在"三个世界"体系内的鼎立格局不复存在,不仅苏联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连"西方马克思主义"也逐渐销声匿迹、名存实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后现代主义逐渐合流的名目繁多的所谓"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些"超现实"的激进话语正在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话语形成巨大的历史与逻辑的反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叙事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尤其体现在现代中国民族关于政治、伦理、理性、审美等话语形态中。然而由于它们本身只是在西方文化叙事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残酷的现代性幻像。中国民族也不可能通过这种非法的文化叙事与现代世界发生真正的交流和对话。在当代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以审美话语为基本代码的后现代叙事,它对于在一个世纪的阵痛中刚刚有点现代性萌芽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更加危险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浙江佛教与21世纪世界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以及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并对2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成为了21世纪世界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初期10年日本青年流行语的情况考察,流行语创造者的权威性或社会声望是导致某一词语广为人们仿效的决定性因素。流行语所反映或表征的对象往往是某一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现象。流行语本身对有关现象的生动刻画,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幽默、娱乐的效果等因素,也是一些词语得以在某一时期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日本流行语所反映的日本青年群体的偏差行为,不仅是相对于整个日本社会的思想、行为规范的偏差,而且是相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正统思想、行为的一种偏差。流行的是一种新奇或变异,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则现象。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不能把某一时期的流行语所反映的现象等同于特定时期整个日本青年的群像。  相似文献   

17.
当我国经济学界引进“公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等概念解释中国的企业制度改革时,遇到的基本障碍之一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严格意义上的“委托—代理”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公有企业。因为这一理论最基本的假定是存在着一个真正的所有者,这个所有者愿意并有能力约束代理人,以防止自身权益的流失。但是,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所有者,那么讨论“委托—代理”的问题似乎就没有多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活》周刊是20世纪初在城市青年中享有盛誉的综合性进步刊物。作为一份面向都市青年的杂志,它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都市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众生百态及其种种苦痛艰辛;同时也推动着当时都市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与以前的诸世纪相比 ,2 0世纪产生了许多极端。在世纪之初的那些年内 ,它延续了 19世纪的平静。但这只是暴风雨前暂时的安宁。接踵而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高通货膨胀、法西斯主义、大萧条、种族灭绝、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以及东欧的被占领。在那以后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间或被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非殖民化所打断。当接近世纪末的时候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美国摆脱了萧条 ,欧元诞生。了解这个世纪的线索在于它与上下两个世纪的连接点 ,即它的第一个 10年和最后一个 10年。190 6年 ,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