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2009年9月27日,德国大选初步结果公布,默克尔领导的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和德国自由民主党赢得了多数议席,默克尔当晚宣布竞选成功。这是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首次就任德国总理后再次连任。这位来自前东德的“铁娘子”开创了历史——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首位来自前东德地区的总理、德国统一后最年轻的总理(首次担任总理时51岁)。  相似文献   

2.
石耀东 《先锋队》2013,(2):11-13
提高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即动力方面、能力方面、经验方面、品牌方面和环境方面。动力方面当前,企业家和研发人员乃至企业本身,均缺乏创新动力,这使得国企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风险相对低的成熟技术和成熟产品。动力不足是指大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激励不足的问题,企业家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从事投入多、风险高、周期长、难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这既是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条重要举措.在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4.
杨磊 《党建文汇》2006,(11):20-20
据德国媒体透露,虽然德国统一已有16个年头,但是在原东德地区,仍保留着成千上万带有社会主义时期色彩的街道、广场等地名,至今也没有改名的打算。这成了德国统一后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德国被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领,分裂为东德和西德,直到1990年10月3日才重新统一。在东德这样因为玩笑就能获罪的地方,很多人在逃离时义无反顾。而从地面上逃亡,首选方法就是翻墙而过。从1961年8月12日东德当局开始高筑柏林墙起,东德人就从未放弃过这种努力。  相似文献   

6.
我们搞国有经济几十年,对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我们的党委、政府往往只重视创办国有企业,却忽视培养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常常是办起了企业再去找经营管理者,而不是培育了大批企业家,再让他们去领着办企业,没有造就一支比国有企业数量还多的企业家队伍。有了待业的企业家,就会造成一种待业人口对就业人口形成的压力那样的局面,形成一种竞争。一、走出旧的用人观念误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选拔企业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的品格李冲,李风林马恩华过早地逝去了。他留下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但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思考。马恩华的事迹和经验不仅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所借鉴,对于全国的企业界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很有教益。一、开拓进取,锐意改革,...  相似文献   

8.
一、德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概况(一)德国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德国财政实行分税制,相应地国有企业也为中央(联邦政府)、省(州)、市三级政府所有。德国的国有企业也称公共企业(Pub lic Enterprise),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二战后由国家接收的企业。因为德国先后经历过两次私有化改革的高峰,国有企业的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在联邦政府层面上,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数量已经很小。虽然相对于联邦政府,州、市等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数量还较多,但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大,全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10%以下。德国的三级政府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分…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市场机制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从国外的情况看,德国和英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较好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龚铁鹰 《党课》2020,(1):72-76
建于1961年的柏林墙在美苏冷战的最前线矗立了28年,这条156.4公里的伤痕,不但刻在柏林的心脏上,也刻在很多柏林人的心上,既为东德隔绝了所谓的西德意识形态污染,也拦住了逃离东德的人流。1989年11月9日,随着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了,曾经的两个超级大国被一道铁幕隔开的冷战世界也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并提出“国有企业家”的概念。党的十九报告再次强调,要“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这给国有企业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国有企业家要更好地承担起引领新时代发展的责任,努力成为  相似文献   

12.
王晓红 《唯实》2000,(2):31-36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家日益显现出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构建一套专门针对企业家的、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推动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有企业企业家激励机制 构建的障碍与清除措施 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手段或方式、激励信息、激励环境、激励控制等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并发挥功能作用的过程。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并非是…  相似文献   

13.
王英津 《新视野》2001,(3):53-55
一、“两德模式”的由来 “两德模式”是指东德和西德在和平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强权硬把一个主权德国切割为二:东德和西德。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刚出现的两个德国严重对峙,后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双方关系从彼此对立发展到外交上的相互承认,到197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两德关系进一步缓和,直至1990年10月两德最后实现了完全的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就把东西德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运用和平方式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模式,称之为“两德模式”。 “两德模式”在台湾并不…  相似文献   

14.
一、创新建构企业家制度的动因 为什么在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仍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这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改革进入到现阶段,“企业家缺位”则是其中一个不容小视而又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家缺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选拔任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营者的“干部身份”逐步向职业经理、企业家转变,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年薪制,开始在一些国有企业试行。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说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是一个非闯不可 ,也绕不过去的关口。打好这场攻坚战 ,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 ,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企业家在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兴衰 ,固然取决于机制和政策等诸多因素 ,但企业家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家的素质和才干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长虹的倪润峰、海尔的张瑞敏、春兰的陶建幸、邯钢的刘汉章等一大批企业家以自身的才干、卓有建树的业绩成为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但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17.
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制定《国有企业企业家奖罚条例》,建立奖罚机制是培育优秀企业家的有效途径之一。《条例》的有效实行还具有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技术进步,防止社会不正之风等意义。初步构想的《条例》应该由两两部分内容组成,即确定考核企业家业绩的客观准确的经济指标和具体的奖罚条款。  相似文献   

18.
王友文  竹效民 《探索》2002,(3):127-130
对一批亏损国有企业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的亏损,是由于企业领导不负责任,管理不善,甚至故意转移国家资产造成的.因此,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法以制约、规范企业家行为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国有企业经营法的实质是对企业经营者实行重奖、重罚,以有效规范企业家行为良性发展.初步构想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考核经营者经济技术指标的设计;第二部分是奖励与处罚条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造就企业家队伍。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支柱,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成份,是推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企业家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推动者,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在当前,要搞活国有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离不开建设一支过硬的企业家队伍,因而要采取积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反》提出a造就企业家队伍”,这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尽快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化企业家队伍,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福州市企业领导层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其加速培育造就的若干对策。一、福州市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基本状况培育和造就企业家队伍,首先要明确企业家所指的范围。哪些人是企业家2企y噱一词定义最早是在1903年法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