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王玲上学     
1982年,王玲出生在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余家湖水洼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王玲是不幸的,来到这个世界仅半年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为了治好小王玲的病,父亲王志明、母亲董明风背着她跑襄樊、上武汉、下河南,花去医疗费近万元,也未能见效。王玲从此成了下肢瘫痪的残疾人。7岁,是每个儿童背着书包上学的年龄。小王玲只能望学兴叹,王玲的父母也希望她上学啊!可靠父亲干搬运工每月挣来的百十元钱和种的4分地的微薄收入,既要给她治病,还要供她哥哥上学,如果再让她上学确实无能为力。一晃几年过去了,小王玲一直梦想着上学读书,有时拿着哥哥…  相似文献   

2.
钟爱珍女士是一位美国人,她不远万里从太平洋西岸的故乡来到中国,在北京创办了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专供驻华使馆人员和驻华外企工作人员的孩子上学。她说:“16年来我无时无刻不被中国古老的文化所折服”。为此,她努力使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国孩子了解中国,把北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作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3.
她出生在1969年的严冬 ,也许正是因为她降生的季节缘故 ,注定了她的人生旅途更多的是艰辛、痛苦与磨难 ,但同时也铸就了她刚毅不屈的性格。在她来到世间第六年父亲撒手人寰 ,留下孱弱的母亲和她们姐妹五个 ,为了供她和两个姐姐上学 ,母亲节衣缩食 ,勉强支撑着这个家。为了生存 ,正在上学的两个姐姐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可以想象 ,当时她的家庭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可为了满足她的求知欲 ,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姐姐家去上学 ,从此 ,她就在姐姐家渡过了她十年的求学生涯。1988年当她顺利地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时 ,命…  相似文献   

4.
一个靠捡废品资助贵州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女大学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山里的孩子竭尽所能捐款,挽留她的生命。然而,她却放弃治疗,将捐款退还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孩子们。 谁知,孩子们再一次将捐款和一颗颗炽热的反哺之心寄来:“我们想读书,但不能没有姐姐!”这纯真的心声,激起了她对生命的渴望。她毅然踏进那所边远山区的小学支教,让即将枯萎的生命像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迎春绽放。  相似文献   

5.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10,(12):41-42
她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名的知青先进人物。1950年,刚刚建立的共和国急需各方面有文化的建设人才,她放弃继续上学或者进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1951年春,她年仅16岁就被大家推选为互助组组长、带领农民搞生产,学文化,积极上交爱国粮。  相似文献   

6.
《政策》2013,(3):2-2
1992年,程威出生在谷城县盛康镇一个小山村里。不幸的是,程威5岁那年,父亲存煤矿塌方中遇难。2001年,为了供程威上学,母亲王小红只身前住武汉打工,9岁的程威独自一人在镇上租房子上学。2010年10月,在武汉打工的母亲不幸患了宫颈癌,需要立即手术。获悉情况,程威赶到医院,抱着妈妈号啕大哭:"妈妈,你不要担心  相似文献   

7.
一种中国首例、世界上仅有几例的只有跪着才能活命的怪病不幸降临在一个美丽的山西少女的身上,从家乡到县再到省城她几经展转,医院却无能为力,后来她来了到了首都北京。热心的北京专家联合攻关、广大市民们踊跃捐款,终于让她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26)
正儿时丧母,少年丧父,小学没毕业的张木平中年又经历离异、失业、患病,似乎人生所有的不幸都在她身上发生。但是孩子要上学,日子还要过,她终被生活逼出十八般武艺,尝试自己从没尝试过的销售行业,一年时间拼搏成为销冠。不久前,《小康》记者和一位曾在私企工作后跳槽到台资企业上班的刘先生聊到就业这一话题。三十多岁的他感叹生活压力大,也"吐槽"私企老板太"狡猾",曾经和他一起工作的很多员工都被迫离职。在同批次员工中,  相似文献   

9.
赌海余生     
弱女子拼下百万家产1985年,22岁的余翠兰在父母的一手操办下,嫁给了邻乡青年农民张涛。两人生下了一儿一女,住的还是张涛结婚时从家里分出的两间有些年头的平房。眼见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学费都是个问题。余翠兰实在不愿再这么下去了,她决定要改变这种生活状况。张涛拗不过妻子,只好由她去了。1993年春,余翠兰揣着家里凑的不到100元钱,只身到了武汉市区打工。到武汉的第二天,余翠兰就在汉口江汉区的小餐馆找到了份服务员的工作。包吃包住,每月工资300元。一天干十多个小时,又要端盘子,又要洗碗收拾菜,累得腰…  相似文献   

10.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了,由于今天发生了三起较严重的交通事故,谢明珍带领秩序科的其他民警往返奔波了一天,此时回到家,他感到特别的疲惫,身体又隐隐作痛。“又忘了吃药,”她这才想起。服了药,谢明珍休息了一会儿又起身。“今天这么累,我看你精神不太好,明天再去吧。”爱人劝慰她。她摇摇头,“到了时间不坚持换药,就会影响整个治疗,我既然答应了就该负责到底。”“那我送你去。”“不用了,你也够累的。”她接过爱人手中的东西,转身出了家门。作为江西省奉新县交警大队秩序科长的谢明珍,不仅以处事干练、稳重、细致受到同行…  相似文献   

11.
1979年,山西省古交市邢家杜乡的叶亮珍刚4岁多,就跟随母亲过上了讨吃要饭到处流浪的生活。可是就在小亮珍8岁那年,母亲实在熬不过去了。她撒手人寰,留下小亮珍孤独地继续流浪。1987年冬天的一天,夜幕降临时,叶亮珍发现一家饭店的灰坑还有余热.她躲进去,便慢慢闭上发沉的眼睛。突然,一阵钻心的疼痛把她从睡梦中烧醒。她挣扎、呼叫,哭喊声惊动了饭店的主人和过路的行人,当人们把她身上的火扑灭救出时,她已被烧得奄奄一息。古交市民政局问局长清晨一上班便得知这一消息,他赶到出事地点,把叶亮玲一把抱起火速送到市中心医院,嘱咐…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兼职     
人们叫她杨阿姨,这是她年轻时给人当保姆留下的称呼,一直叫到今天.其真名却让人淡忘。现已60岁的扬阿姨,原先在湖北省泌滋县一家化工厂工作,八十年代所在工厂倒闭。她便没有厂工作。但她并未闲着.而且似乎比原先更忙,因为她有一种特殊的兼职:为死人洗澡。1964年冬,厂里的一位女职工因工殉职,她和一位大姐给这位女职工洗身子,洗完后穿衣服时,那位大姐无论如何也给死者穿不上,而等杨阿姨来接手穿时.却毫不费力就穿上了,替灭人洗澡就从这一年开始。开始她只给女尸洗澡。1968年春.厂里的一位湖南籍工程师不幸死亡.死者的女儿来…  相似文献   

13.
会走路的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  相似文献   

14.
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可能遇到生活的不幸,事业的挫折。面对不幸和挫折,你是意志消沉,还是勇于奋起呢?五一前夕,记者采访了新当选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益阳市资阳区体委、伤残人运动员冷卫红。她向记者谈了她从不幸中奋起,在  相似文献   

15.
一个考上了中专的贫困女孩没钱上学,还被父亲逼着去嫁人。怀拙着强烈的读书梦,她逃婚到外地打工,并有幸遇到一位善良悲悯的女教师,女教师不仅供她念书,还将她“打工”的工钱寄给其困窘的父亲。  相似文献   

16.
她生于美女遍地的江南,却不是一个美女;她一生都在幸运和不幸之间挣扎。她是不幸的,少小丧父丧母,堕入青楼;她又是幸运的,风尘中获得了拯救,还成了世界著名的画家。然而,拯救和成名并不能让她拥有幸福,她在苛责和冷眼中远游海外,漂泊一生。40年后,她客死他乡。回来的,是一幅自画像,她在那张画像里,等待下一个轮回。  相似文献   

17.
扁担送暖     
<正>清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百色市中山二路电信宿舍区B栋1单元5楼,麦琼方起床了,她先习惯性地到孩子们的房间去看了看,5个孩子睡得正香。走进厨房,她麻利地开火煮面条做早餐,让孩子们起来吃好后,该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现在只有5个孩子在家里住了,以前最多时有26人,人声鼎沸,房间客厅打满地铺,邻居开玩笑说她是开"地铺旅馆"的。令她欣慰的是,她先后收养过的87个孩子,现在大都长大成人了。做完早餐,麦琼方再往锅里放上红薯、芋  相似文献   

18.
成都理工学院黄兰珍副教授,1938年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棉兰。回国后,于196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成都理工学院(原成都地质学院)任教。现任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30多年来,黄兰珍副教授为了崇高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奉献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一片爱国之情。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地  相似文献   

19.
离家越近,她的脚步越沉重。儿子那切切的呼唤:“妈妈,我要上学,我真的想上学……”击碎了她做母亲的心。然而哪所学校能收一个移动寸步都要别人帮助的学生吗?她能理解,可如饥似渴等着上学的儿子能明白吗?又一次冷冰冰的拒绝和无奈的摇头,使她没有多少勇气再去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安慰儿子在幻想和希冀中无休止的等待,  相似文献   

20.
出生在西藏那曲地区的瑞士籍华人杰素丹珍女士,从小就失去父母,早年孤身一人随商人追寻先辈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的艰辛印迹,辗转印度,随后去到德国读书,继而落脚瑞士。也许是自幼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对人类心灵中最本原、最纯洁,也最为可贵的互相关爱之情格外珍视。1993年,她在祖籍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县创办了一家孤儿院。1997年,她又在丈夫生活的云南中甸县,创办了一家保育园,收养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辖县区内7至11岁的藏族孤儿和由其他意外原因而家庭无法抚养的儿童。杰素丹珍保育园占地4亩,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由杰素丹珍女士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