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影响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不利因素,必须通过改革予以解决。在各种改革路径中,法律手段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财税法在各类法律制度中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其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可以发挥最直接的作用。分配正义是引领收入分配与财税法制创新的共同价值与目标,而其内涵在我国当前主要体现为对公平的重视。财税法从价值、功能到结构都与分配正义的内涵相契合。在与收入分配改革的互动中,财税法需要在平衡国与民、央与地、贫与富的关系上发挥作用,体现出财税法制创新中的分配正义观。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配法的价值范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正义作为社会分配法的基本价值范畴,是一个由平等、自由、公平、效率等要素性价值目标构成价值体系。但是,在不同国家的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分配法律制度的主导价值追求和目标排序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分配法律制度中,分配正义将通过基本原则这一价值载体来确认和指导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数千年前,古希腊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在极易引起革命的状况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配正义理论。今天,我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本文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从分配正义的基本思想、原则、合理性以及分配正义的局限性等角度对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探究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拟对我国收入制度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江晖 《法制与社会》2011,(35):293-293
作为法伦理观念的正义表达了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以权利的合理性分配为核心内容的法律道德价值需求。因此,分配正义是立法的正义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与诺齐克是坚持新自由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但是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论相差很大。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两个正义原则中,他从自由平等的观念出发,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而诺齐克在批判和继承了洛克理论的基础之上,以个人权利为核心创设了持有正义理论。文章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观,对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进行了分析;第二个部分是诺奇克的持有正义观,内容主要包括获取的正义原则、转让的正义原则和矫正的正义原则;第三个部分是对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具体分析;第四个部分是罗尔斯的正义观对于中国正义观念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威 《行政与法》2005,(2):73-75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人类消极地适应工业化时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产物,它还有着深厚的政治道德基础.本文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意义,阐明了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内涵,介绍了西方分配正义原则的当代争论,并从分配正义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行了理论思索.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和谐建立在平等正义的基础上,平等正义既包括政治层面上的法律地位平等与权利分配的公正,也包括经济领域中利益分配的公正;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法律应温情地关注弱者和弱势群体,尽量为他们提供机会优势,尽可能地消解经济上的落差所造成的社会隔膜,以达成弱强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张耕 《现代法学》2008,30(1):28-34
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获益最多的发达国家质疑。只有合乎理性和正当性的社会制度才能被广泛地接受,并易被人们遵从和执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民间文学艺术必须接受正义价值观的审视。正义具有流变性和恒定性,分配正义和社会正义观从不同的角度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政治哲学的视野,从持有—转让—矫正、起点—过程—终点两个维度具体讨论社会基本结构的分配正义问题。分配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应是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的具体呈现,并受到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的反思性平衡。社会基本结构对于财富转让具有背景性规定意义,二次分配的矫正正义性可以得到契约论的充分辩护;起点公平是以人自由存在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存在关系状态,社会财富分配在起点正义基础之上经过合规则的程序过程所达到的终点,既是平等基本自由权利的实现,同时又是新过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沃尔泽认为,罗尔斯通过"原初状态设置"所演绎出的"正义二原则"只是一种实现通常之"简单平等"的分配正义原则,无法解决由诸多领域所构成之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因而基于对西方世界分配现状的观察及其人性观,沃尔泽提出了"复合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事实上,只有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分配正义。因此,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实际上只是深刻理解罗尔斯"正义二原则"的"过渡理论"或"中介",而不是对后者的根本性超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失范现象,学界提出了“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两种矫治方案,但由于陷入过多的理论化、哲学化争论,缺少对其可实施的条件和制度改造的分析,难免流产。倘若换一条思路,基于“问题-解决”方案,从“市场-政府-社会”和“问题-原因-对策”框架切入,在尊重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种不同的分配原则前提下,将法律作为政策的工具来执行,通过构建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分配法体系,规范当前不同领域的分配失调行为,将有可能改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张东 《法学论坛》2012,(1):36-43
收益公正分配是转型时期社会公正的重要维度,维系人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治理,蕴涵着分配正义理论。多种因素决定经济法分配正义是复合正义,强化在市场分配机制基础上的国家再分配职能,以促进社会基本结构的公正。经济法分配正义理论通过奠定收益分配之理论基础,提供收益分配之制度属性的路径促进收益公正分配,进而实现以社会公正为中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顺利转型。而以分配正义为衡量尺度,我国收益分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程雷 《行政与法》2013,(7):36-39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在于实现财富的二次再分配,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重要的理论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特点和问题:奥肯在1974年提出了著名的“漏桶实验”理论,围绕经济效率和公平正义的讨论持续多年;罗尔斯等人提出了社会分配正义理论,使社会保障的价值诉求趋向社会公平正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奥肯“漏桶实验”理论可以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ial inequality one question remains largely open: Why are certain types of social inequalities legitimate or not? Thre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is question are discussed: the universalist, the cultural, and the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The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is defended: Sentiments of justice can be predicted or deduced from the system in which the actors are located.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whether actors have reasons to be interested in the system of interaction in question, including reasons for approving the rules and the mode of its functio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ence of an unrestricted residue must also be recognized: With good reasons one group of individuals can find that a certain state of affairs is just, another group that it is unjust. Because divergences of opinion are inescapable, certain questions pertaining to the issue of social justice can only be resolved by the method of regulated political debate. Questions of social justice can in no way be resolved a priori.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pecial iss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s and justice and its consequences are highlighted. Five articles discuss the role that affect, feelings, and emotions play in justice processes across a variety of social settings. In the present introductory article, the position of past and present justice research in relationship to these topics is briefly reviewed. In addition, reasons are outlined to show why a focus on these issues may be pivotal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justice and how this may pave the way for a new, more process-oriented era in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focusing more on “hot” cognitive aspects as they pertain to social justice concerns.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法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延安 《法律科学》2008,26(2):54-59
历史分析,作为法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对于刑事法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当代刑事法进行历史分析,并非去发现所谓的“民族精神”,而是寻找刑事法律制度得以形成的脉络,以及在法制演进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在刑事法学研究中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具体表现为历史比较研究、历史的社会研究以及历史的价值研究。对中国刑事法发展作历史研究,应区分不同时代,并有目的性地进行研究,进而挖掘其中可为当代刑事法发展利用的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17.
耿利航 《法学研究》2006,28(3):63-76
群体纠纷人数众多,法院采取某种形式的合并审理,使一个司法判决对多数人具有约束力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然而,随着判决约束人数的增加,不但诉讼代表者越来越有可能脱离法院和多数当事人的控制,而且伴随着司法裁决涉及利益的纬度、参与社会决策和资源分配的社会功能的不断扩大,司法所固有的局限性就越发凸现出来。诸如证券欺诈诉讼等群体诉讼是否能够采用集团诉讼模式,首先不是一个理论构建或者如何和本国民事诉讼法相衔接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司法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8.
Social justice is an issue at both the large or even whole-society level and the very small group or dyadic level. If it is an issue i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or welfare, rather than an issue of procedure, it requires very strong interpersonally comparable value judgments. This generally distinguishes it from other small and large group mor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which can often be resolved satisfactorily without such a strong value theory, in particular without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welfare, because their resolution can yield mutual advantage to all concerned. At the dyadic and small-group level social justice is the philosopher's problem of beneficence; at the large level it is the problem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Much of the social-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social justice deals with the small-scale problem; political theory is generally concerned with the large-scale problem. Yet, strategically and in their value theory requirements, the two problems are in many ways analogous. In both variants of social justice the core problem is a pure conflict interaction in which one party or group must bear a cost in order that another party or group may benefit.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观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分别属于近代和现代法律分配权利和义务的价值观念。形式正义是按照绝对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分配权利和义务,而实质正义则是根据主体身份特征进行倾斜式分配。实质正义不但促进了民法的社会化,而且催生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诞生。实质正义首先通过立法环节转化为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及法律责任,其次通过行政和司法机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理想国》的正义论是一种分配正义原则,它依据公民的德性获得程度给予其对于正义的知道限度。不同等级的公民依据其德性行使其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即为正义。这种正义论强调正义本身的身份角色,带有一种回归古希腊英雄社会的色彩,即德性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人的公民品质,并表现在角色所要求的行为之中。《理想国》正义论的贡献在于终结自然正义建构社会正义,至此正义原则成为城邦统治秩序的象征。秩序的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这是《理想国》奠定的人文主义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