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文彬 《党课》2014,(3):80-83
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此决定一出,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日、韩等国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决定发出责难,韩国甚至针锋相对地扩大了本国的防空识别区。  相似文献   

2.
解构南海争端——美国因素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正日益突出。"9.11"事件后,美国改变其对南海问题的战略思维,主要通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等渠道介入南海问题。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南海政策仍以主动、扩张、威慑为主,其牵制中国崛起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美国参与和建构新的南海多边安全机制的战略新思维已日趋凸现。中国应加快与东南亚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破解美国安全网的围堵。  相似文献   

3.
据澳大利亚《空中力量》杂志等媒体报道,在发展反导系统和远程防空火力的同时,中国近程防空系统也有较快发展。近来,解放军接连动用远程和近程防空系统实施截击隐形目标的演习:外媒认为,此举意在警告美国:中国的新型防空火力网可击退敢于侵犯中国领空的F-22隐形战机。  相似文献   

4.
尽管在美国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或称之为一种爱国主义,但是它却事实存在.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影响着它的对外政策.在美对华政策上,这种民族主义是造成"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4,(12)
<正>航母、核潜艇与普世价值观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新出炉的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却显示出两者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美国参联会主席依据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在美核心利益中,应对6项国家安全利益负责,其中一项就是"保护和宣扬普世价值观"。有没有普世价值观,什么是普世价值观,这可以撇开不论。问题的实质是,这个概念一经纳入外交和军事范畴,一定是变味的。比如,国家无论强弱大小,都应一律平等。可现实却让人费解。美国和日本几十年前就划定了各自的防空识别区,从未征求相关国家意见;而中国划定东海防  相似文献   

6.
二战之后,美国的南海政策经历了由机会主义向积极介入的态度转变,其背后反映了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及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当下美国的介入使得南海争端日趋复杂化、国际化,使南海问题由经济利益的纷争逐渐演变为地缘政治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近来,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有诸多举动。美国政府先是频频插手中国南海问题,同时又发布了多份主张对中国采取对抗战略的文件,包括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布的《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等。中方需要及时进行分析,探寻是哪些力量正在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变化,并掌握类似活动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韦民 《学习月刊》2011,(17):41-42
南海争端已然延宕了30多年,正逐步演化为东亚的外交角逐场与中美关系新的碰触点。它不是中国与当事方之间的小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中国外交战略的大问题。美国因素是这个问题日趋复杂化、危险化之根源所在,也是中国解决南海争端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变数。一、干预南海争端是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筹码  相似文献   

9.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再度上台以来,对华政策持续保持强硬,不仅宣称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后退一毫米”,利用防空识别区问题带头对华挑衅;而且还在已经蛰伏的历史问题上再度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0.
尽管在美国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或称之为一种爱国主义,但是它却事实存在。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影响着它的对外政策。在美对华政策上,这种民族主义是造成“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前后,为了获取战后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在和美国的妥协和较量中,苏联对华实行了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相呼应的"扶蒋非共"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与美国竞相抢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既承认国民党政府存在和接收东北的合法性,又限制其接收东北,既贬低和限制中共,又暗中支持其接收东北.这种政策明显暴露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仇朝兵 《党建》2014,(7):62-64
正精彩导读○奥巴马西点军校的演讲,是在为美国能继续"领导世界"的设想打气,其中流露出了无奈和不甘的情绪。○美国的式微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构性问题引起的。○中国战略机遇期不能寄希望于美国犯下战略性错误,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只能自己创造。2014年5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2014级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就美国的反恐战略及如何维护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进行了阐述,并借此机会强调美国对外战略的延续性及美国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13.
陈辉 《党史博览》2006,(4):49-52
美国对越南发动大规模水雷战,越南政府请求中国帮助扫雷,毛泽东批示“同意入越。”1964年8月,美国以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北部湾遭到越南袭击为借口,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随后,它扩大侵越规模,发动了对越南北方的武装侵略,并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国南部沿海。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率领越南政府代表团秘密来到北京求援。毛泽东当时表态说:“我们只有一条有求必应。”很快,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部队共计32.3万人,分期分批踏上了援越抗美的征程。到1972年春,在中国的大力援助下,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取得…  相似文献   

14.
孙如新 《学习月刊》2014,(11):30-33
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逐步推进,中美矛盾日益公开与激烈。美国不仅大肆对中国进行各种渗透,还怂恿周边国家频频挑战中国底线。面对美国汹汹来势,中国强硬回应,有力反击:2014年5月15日,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访美时坚定表态:"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5月20日,俄罗斯外贸银行与中国银行签署协议,将用本币相互支付。"红色"对抗"绿色"的力度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南海处于美国东亚政策的边缘地带,因此在冷战结束以前,美国对南海问题一直采取不介入政策。正如美利坚大学哲学博士兼海军研究中心的高级分析家肯尼所说,美国的传统倾向是避免卷人南海争端,“毕竟,南海离美国1.2万多公里,太遥远了”。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少数民族源于对美国的盘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和熔炉理论的批判而兴起的.现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就是伴随着欧美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政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是工党提出、推动并得到其他政治力量支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是澳大利亚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澳大利亚工党适应时势变化而做出的正确抉择.通过工党及澳大利亚政府的努力,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确保澳大利亚文化多样性的制度框架,成为澳大利亚构建和谐社会、增进社会宽容和发展的政策保障.多元文化政策的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深远,无论是对于工党重塑形象,还是澳大利亚完成自身角色定位,亦或是对于其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美之间在反恐、地区安全等共同利益需要以及台湾当局的台独趋势愈演愈烈,迫使美国将长期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转向相对"战略清晰"政策."战略清晰"政策难以遏制台湾当局继续搞"事实台独",但有利于中国把握反对"事实台独"的主动权.随着美国支持"台独"的国家利益空间日益缩小,中美两国共同遏制台湾当局搞"制宪台独"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南海仲裁案的发起者是美国,失败者也是美国。其失败之处在于:第一,由于截至目前美国并未下定决心因南海问题与中国开战,因此显得似乎不敢与中国开战。由此其实力会受到国际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质疑,其强国形象大打折扣,东南亚国家普遍会重新考虑如何确定本国与中国、美国的关系。第二,美国采取的挑唆某些小国借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自己在二线见机行事的办法最终未能形成国际社会同声批判中国的局面,美国也并未动用武力为某些小国撑腰,因此有关小国会反思被美国利用是否值得。第三,事实证明美国围绕南海的行动并未改变中国在南海的存在。美国之所以在南海碰壁,既是因为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形成了抓住一切机会遏制中国的习惯,但在与中国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并未下定决心,也是因为美国政体的设计存在缺陷。美国选择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结局对其来说注定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2011,(4):49-50
三年后当歼-20成军之时,成熟的歼-20就会有效地淘汰美国及其环太平洋地区盟友所部署并运行的近乎所有综合防空基础设施和体系、防空战斗机防御圈等战略构建。这一点与当年美国F-117A、B-2A和F-22A直接废弃全球范围内部署的苏联时期的综合防空系统、战斗机以及其他武器系统的方式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20.
正南海成为21世纪亚太冲突热点之一,以至于很多分析家在评估该地区"战争离我们还有多远"?7月12日,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结果出炉,在菲新总统打算以务实态度应对之际,一些域外国家却走上前台,令局势复杂化。日前,柬埔寨首相洪森披露了日本大使以经济援助为筹码,胁迫该国在仲裁结果宣布后表态支持的内幕,日媒称之为"专门同日本作对"。据报道,在南海问题上,日本走过一条从关注到介入再到直接插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