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东涛 《求知》2001,(2):8-11
“十五”期间,是天津向北方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竞争和挑战,天津将如何应对?如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在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上实现一系列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8月27日在长春主持东北三省党的建设和“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一个主题、一条主线。明确了我国“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道路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扬 《求知》2006,(5):12-13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和.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十五”时期的实践表明,这条城镇化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4.
用“三个代表”思想开拓新世纪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之际,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深具时代新蕴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将此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指导全党建党和执政的新思想。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部署我国新世纪第三步发展战略之际,江泽民又提出,“进入新世纪,发展要有新思路。”这是对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如何开拓新世纪发展的思路?用新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看,最重要的途径和办法是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的思想开拓新世纪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如鹏 《求知》2001,(6):10-11,16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我认为,这个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的新飞跃,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对时代特征、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钦建军 《求知》2001,(3):22-24
回首“九五”。河西区一路凯歌。优越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繁荣的商贸商务已经使它成为海河西岸的一颗明珠。望“十五”。河西区人民满怀激情地踏上跨越式发展的征程。我们带着对河西区新世纪腾飞的祝愿,采访了中共河西区委书记吴金祖,请他谈谈河西区的新世纪畅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的首要政治任务。全会结束之后,甘肃省委组织部精心安排部署,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  相似文献   

8.
李国文 《求知》2006,(9):18-19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和促进“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津南区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紧紧抓住海河开发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借势造势,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
“十五”时期,处于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中国工业在中央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必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如何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的精神,把握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我们的方针的新的东西?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专家周叔莲。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速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涛 《行政论坛》2002,(2):25-26
开放的中国,在编制着一个开放型的计划。“十五”计划第一次出现了“参与性”的游戏规则。“十五”计划认为,计划的功能就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是战略性的、政策性的。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十五”计划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明确地界定了政府的工作职能。  相似文献   

11.
曹立 《求知》2005,(12):8-9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对促进“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突破就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2.
贺安黎 《民主》2005,(6):12-13
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十五”发展目标对我国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多重要求,使人才问题异乎寻常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一点,对于一方面急需各方面人才投身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窘境的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尤为如此。而人才问题的解决,抑或人才战略的实施,首先涉及的是一个人才思维和人才观念的创新问  相似文献   

13.
言实 《求知》2005,(11):15-15,4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深刻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总结了“十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制定描绘了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描绘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 5年以至 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的“十五”计划《建议》,再次重申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本方针,并指出“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是新阶段,在于我国的开放有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新发展、新特点,这些“新”应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成为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国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基础。面对全球…  相似文献   

15.
张有会 《求知》2001,(12):46-48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的作风建设,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对于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文喜 《求知》2005,(2):25-26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是实施“三步走”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关键一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北辰人面前一个十分急迫的课题。在反复、深入地解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已经并将较长时期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建议在“十二五”时期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不仅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项。  相似文献   

18.
杨秋宝 《求知》2000,(12):10-1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制定“十五”计划,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这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趋势决定的,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今秋10月,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明确了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这个关键时期谋划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引导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形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形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党…  相似文献   

20.
王毅 《民主》2006,(3):11-14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向未来,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全面了解2005年我国社会形势和准确把握2006年社会发展趋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2005年我国社会发展基本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2006年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现选登2006年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