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张 《瞭望》1994,(24)
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都有人研究和提倡,却还没有人谈论“烟文化”。原因何在?可能与政府规定各种传媒不得做香烟广告有关。 因此我们现在公开讲的,还是契诃夫的“烟草有害论”。传媒经常宣传的是尼古丁有毒,吸烟致病、致癌,吸烟引起火灾,吸烟造成巨大浪费,一年烧掉多少个亿,等等。瘾君子能接受多少劝告,很难说。因为,我国已成吸烟大国,“称雄世界”,烟民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年轻化。传媒不登香烟广告,自然减少了煽惑作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外国烟商的广告无孔不入,小至一个钥匙圈,一枚别针,一条腰带,一件汗衫,上面都是香烟广告;对于文化体育活动的赞助,遍布海陆空的广告牌、招贴画,霓虹灯、大屏幕,更加声势巨大,深入人心,还不是广告?不知有关方面是否想过对策? 要说烟文化,在中国也确是源远流长的。明人张介宾《景岳全书》说,万历时烟草已开始流行闽广之间。其  相似文献   

2.
时下,我们常能看到一些“乘人之喜”的现象,如有些同志在升学、受奖、乔迁、提拔时,总有一些人在“祝贺”声中借机“宰”喜:“恭喜你呀!请大家‘意思意思’吧。”弄得当事人左右不是,请客吧,囊中羞涩;不请客吧,别人会说你小气。毋庸置疑,“乘人之危”是一种落井下石的不道德行为,历来为人们所不齿。实际上“乘人之喜”也是一  相似文献   

3.
学生时代,生性顽皮的我,常常因闯祸而被老师唤去作书面或口头检讨。尽管我作文写得不差,可检讨总让老师觉得“不深刻”。于是我便放作深思状,瞎想些估计听上去很能打动人的话,强加于自己的认识之中,这才蒙混过关。大概好多人都曾受过这类“检讨启蒙”,及至他们成年后作起“检讨文章”(当然有时不是以“检讨”而是以“警世”面目出现的),似乎特别得心应手,令读者动情。像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在任时常常警告别人:大写的“钱”字,是两个持戈的人在看守金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湖北那位名噪一时的“企业家”于志要规“发明…  相似文献   

4.
一个参加华山抢险的不著名的人,在回答“你当时如何想”的时候说:“那当口也顾不得细想,只觉得如不挺身而上,却做一个‘局外人’,那末我一定会悔恨终生。”话虽质朴无华,却掷地作金石声——“当当响”的。在某个历史瞬间,分水岭就是这样出现在人们面前:投身进去还是作壁上观?  相似文献   

5.
某单位要奖励一批在“双增双节”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谁知这消息传出,便有许多人“咬”开了:“不就是节了点电,搞了点修旧利废吗?干吗没我们?就是少得几块也行啊!”这样一“咬”,许多领导便晕头转向了。为息事宁人,最后搞了个人人有份。“咬”算不算“国货”、“国粹”,我没有研究。然而在现实中,某些人的“咬”劲也确实厉害。诸如福利、奖金、评优等,若稍拉档次,许多人张口便“咬”,把别人“咬”下来,把自己“咬”  相似文献   

6.
诱惑,引诱,迷惑也。 “诱惑”一词,出自《淮南 子》,“诱”为先导的意思,“惑”则是给人以假象之意,就是要诱导别人离开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准则,步入歧途。 人生在世,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美妙的名,丰厚的利,漂亮的衣,可口的食,更有那妩媚的色。凡此种种,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心智迷乱,欲得之而后快。在诱惑面前,君子可能变成小人,忠良可能变为奸佞,坚定的革命者可能变为贪图小利的可怜虫。 相比之下,为官者比平民百姓遭遇诱惑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你有权,有被人诱惑的直接因素和客观条件。当然,诱惑…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上层社会还是在广大民间,中国人对于妇女的生育总是很重视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嗣,便上无颜以对列祖列宗,下无人为自己养老扫墓,对于许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来说,大概可算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了。然而,是否随便生个什么孩子就行呢?并不。生男生女却大有讲究。中国人历来的观念是,生个男孩便高兴,而生了个女孩便有点扫兴,前者叫做“弄璋之喜”,后者却只能算是“弄瓦”而已。  相似文献   

8.
“科技工作如同一出需要众多演员协调表演的戏剧,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研究”,叶笃正说“你是医生,你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他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这是吴孟超坚守了一生的信条  相似文献   

9.
一个下雨天,生产队里开会。一个缠过足的老太太一颠一颠地走到我面前,悄悄地问我:“你会不会写字?”这问题问得奇怪,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可能不会写字。不过看老太太问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我也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么,你会不会写信?”我又点点头。老太太的眼睛一亮,有点迟疑地问道:“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她说着,从大襟上衣的胸口里拿出两封捏得皱巴巴的信,“我儿子写了两封信来,我想给他回个信。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要求,在我是力所能及,我便答应了她。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干活,写了两封信给她。两封信相隔有半年,写得很简短,内容只是  相似文献   

10.
烟画是泊来品,故又名洋画.烟画传入中国在20世纪初,发端于上海,后风行全国,上海人称“香烟牌子”,北方人叫“洋片”. 烟画自来就受到人们喜爱,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就是个烟画迷.他在《红楼梦烟画》一文中说:儿时,“我缠着父亲,买海盗牌香烟,那洋烟里附有《红楼梦》画片”.但一直未凑齐整套的.近年,他在“逛厂甸庙会时购得《红楼梦》烟画一套,如与旧友邂逅,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11.
现在,敢于批评的人逐渐多起来,“批评难”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一定要先讲一番被批评者的优点、成绩,然后才提批评意见,似乎不这样做便不能说明“批评者的善意”。久而久之,“肯定成绩”便成了一个套套。按理说,批评中肯定一下被批评者的成绩,然后指出其不足,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对后进的同志,及时肯定他的进步,以鼓励他改正错误的信心,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把它变成一种公式,到处乱用,便不可取了。批评不同于给一个同志作鉴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窝蜂”现象,是并不抱好感的。“蜂”而成了一窝,嗡嗡营营,实在吵得头痛。然而,除了独立特行、立场坚定的人,却也难保不被这“一窝”卷了进去。因为它这一大群,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给人以一种大流当随的形象。这也正是“一窝蜂”厉害之处。促成这种“一窝蜂”的,有一股力量,叫做赶时髦。于是时尚所兴,便赶将上去。然而,赶时髦的并不全是追求新奇,得其反,倒是生怕落后。落后不是个好东西。落后要被人瞧不起,落后要吃亏,落后还要挨打。于是,因为怕落后,你往东,我比你还要东;你往西,我比你还要西;你算  相似文献   

13.
某领导干部自称:无论什么烟,一望便知其真假;不管什么酒,一尝就知其优劣。下面的人也都称赞他的确功夫很深,屡试不爽。有此种“特长”的干部并非个别,岂止是“精通”酒、烟而已?!有的干部在牌桌上是“赌王”,在卡拉OK厅里是“歌星”,在夜总会中又是“舞场王子”,甚至互相吹捧,不觉肉麻。群众说:“如果你们对基层能象时烟酒这样熟悉,对本职工作能象对打牌这样精通,对工作能在对跳舞唱歌这样热情,那就好了”。把“为人  相似文献   

14.
张彩霞 《党政论坛》2013,(23):59-59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忙地跑来对他说:“老师,告诉你一件你绝对想象不到的事……”“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道:“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笑话,说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神仙,想到人间找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结果遍寻不见。最后遇到一人,神仙指着石头对他说:“我把这些石头点成金子给你用,怎么样?”这人摇了摇头。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指着更大的石头说:“那就点这个?”哪知此人还是摇头。仙翁心中暗喜:“总算找到一个不贪财的了!”便准备度他成仙。但为慎重起见,神仙又进一步试探道:“你大小金子都不要,到底要什么?”这人此时才露出真相:“我别样都不要,只要老神仙点石成金的这个手指头。”神仙当然不会慷慨到把自己的手指掰下来送人。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掰”下自己的“手指头”送人的傻事却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说“比”     
说“比”江苏孙杨生最近从广播里听到:有位记者到一个条件极其艰苦的边防哨所采访,问一个战士:“你觉得苦吗?”那位战士回答:“我想,一个人可以活70岁吧,当义务兵才3年,就算3年都驻守边防,还有67年是别人在这里站岗放哨,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当然也包括我...  相似文献   

17.
瞭望哨     
《瞭望》1984,(10)
如果对人讲“你吃饭”,“你喝水”,那是并无可笑之处的。如果说“你亲自吃饭”、“你亲自喝水”,闻者便不免捧腹。吃饭不“亲自”,难道还由别人代替吗? 可是,这又并非纯是笑料。近日读某些单位的《整党简报》,常看到“某主任亲自作报告”,  相似文献   

18.
我叫“集体”。我的名气、荣誉曾令人羡慕不已。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们要有“集体观念”,“热爱集体”;不少人赞美我,曰“集体精神”;还有人把我推上权力之颠,曰“集体领导”。然而,这只是我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我的痛苦、悲哀,一般人是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长期以来我的待遇和别人总是不同,甚至有天地之别。如吃,在自家吃,量入为出;在朋友家吃,斯斯文文;在我这吃,那就茅台杜康,山珍海味,蝎子乳猪,应有尽有,而且吃得心安理得,奋不顾身。再比如个人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人们关怀备至,大都享受独生子女般的待遇;若是我的,则被视为破砖烂瓦,随便放,到处扔,磕磕碰碰,在所不惜。再如当今最时髦、最神通、最至高无上的钱,花自己的,一个个精打细算,有时为一二分钱也反  相似文献   

19.
参观吉化,且不说几十里化工城现代化设备和生产的宏大气派,以及这家全国最大的化工企业30年来创造的辉煌业绩,只要你看一眼随便哪个岗位职工的操作记录,看一眼随便哪个车间门口板报上的粉笔画,看一眼厂区路边那得到精心养护的绿化树,看一眼化验女工整洁、优雅而富于情趣的休息室……你一定会对吉化人留下深刘的印象。盛夏时节,我们去吉化采访,参观完几个厂区、车间后,同公司党委书记李奇生谈起了吉化人。吉化人怎么样?这是人们最有可能用诸如“认真”、“严细”、“实干”等等词语来回答的一个问题,然而李书记却这样概括: “精不精,傻不傻,一人一身灰涤卡(指工作服)。”我们笑了。李书记道:“这是人们对吉化人的印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拿去献给官居正卿的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请行家鉴定过,这是一块十分好的玉,堪称为宝,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如果你把玉送给我,我们就都失去了宝。不如我们都保存自己的宝。” “我以不贪为宝”,这话耐人寻味,认真想一想,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不无益处。“我以不贪为宝”,是一面旗帜、一堵墙,使送礼者望而却步。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同样需要这样一种原则立场。可是,有的“掌权”者在各种送上门的“礼”面前,总是遮遮掩掩,模棱两可,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