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锋语录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竹筠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中华儿女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这句名言曾激励了无数人。直至现在,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尊称她为"江姐"。这句大义凛然的话  相似文献   

2.
歌剧《江姐》中,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但事实上,绣红旗者不是江姐,“江姐绣红旗”是《红岩》作者——当时难友之一罗广斌等人因小说情节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在狱中“绣”红旗的是罗广斌、陈然等难友。  相似文献   

3.
<正>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团创作的歌剧《江姐》在全国公演。这部歌剧一经公演,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至196中4年1965年间,一共上演了286场,创造了国歌剧史上的奇迹。此后的排,毛泽东、邓小平、4江0年间,《江姐》曾经4次复泽民等三代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江姐》,这在中国歌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阎肃休假闭门写《江姐》歌剧《江姐》的编剧叫阎肃。阎肃原名阎志扬,因他爱和同事们讲笑话,且表情丰富,幽  相似文献   

4.
一部歌剧,一唱就是50年,她就是红色经典《江姐》。这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现象。歌剧是歌唱艺术皇冠上的明珠,2007年,国家大剧院刚落成,就选定《江姐》为首演歌剧。著名剧作家、《江姐》的编剧阎肃说,每场演出没有人提前退场,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  相似文献   

5.
江竹筠,人称江姐,著名革命烈士,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11岁时才进入重庆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小学读书,因成绩特别优异,第一学期连跳三级。跳级后,江姐的总分仍是全年级第一。在这里,江姐遇到了她最敬爱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地下党员,对少女时期的江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划时代的歌剧《江姐》,是刘亚楼亲自指导抓的轰动全国的文艺作品。 《江姐》是空军创作员阎肃从小说《红岩》里抽出“江姐”故事,单独编成歌剧的。1962年,刘亚楼一口气看完阎肃的稿本,连声叫好,提出要精雕细刻,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7.
在地下工作中,有时出于需要,一些共产党员服从组织的安排,假扮夫妻,迷惑敌人。由于双方都是共产党员,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所以,他们往往“弄假成真”,由假夫妻变成志同道合的真夫妻。 彭咏梧和江竹筠 应该说,人们对彭咏梧和江竹筠并不陌生。凡是看过小说《红岩》或电影《烈火中永生》的,都对他俩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江竹筠(江姐),人们对她的印象更为深刻。但是,知道他们曾经假扮过夫妻的人并不多。 江姐是四川省自贡市人,1920年生。1939年,江姐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她班上有个女同学,叫戴克宇,是地下共产党员。戴克宇经常带些进步书刊让江姐看,江姐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共产党员。 1943年5月,出于工作需要,江姐来到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身边,给彭当助手。为了  相似文献   

8.
单鸿恩 《唯实》2010,(10):96-96
据说电视剧《江姐》是拍给五六十岁的人看的。我就六十多岁,看了果然喜欢,甚至亲切。江姐及其许多革命者的最终命运都是我们已知的,他或她们只有二十多岁。这样的年龄,在今天不少人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搂着父母撒娇,即使结婚也在“啃老”。可是江姐等人却以同样的年龄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为了信仰,也为了理想。他们没有享受过,即使有享受的条件也义无反顾地予以抛弃,如《红岩》中的刘思扬,如《江姐》中的谢少爷和万县的副书记李歆林。  相似文献   

9.
耿耿 《党史博览》2009,(8):23-26
江青觉得《江姐》妨碍了她培植的“样板戏”,《江姐》就被停演了 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北京公演后,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红遍了全国。江青觉得《江姐》妨碍了她培植的“样板戏”,多次讲话要求停演,并要把阎肃调去,另起炉灶,另搞一个京剧全本的《红岩》。  相似文献   

10.
正1947年10月,一位"阔太太"乘坐人力车,路过福州安泰桥附近"一团和"伞店时,被国民党特务认出而被捕。狱中11个月,历经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她始终没有说出福州地下党联络站的地点和丈夫黄扆禹的行踪,更没供出联络站党员和省委领导同志,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1948年9月,她就义于福州北门龙腰山上。她是魏雪馨,牺牲时与江姐的年龄相仿,人称江姐式女英烈。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小说《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叫江竹筠,她的丈夫叫彭咏梧。这对夫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投身革命斗争,把儿子彭云把付给了一个叫做“幺姐”的女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幺姐”就是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她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子和江姐的儿子抚养成人,一直到1976年才去世的。 也是在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与江姐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太婆”与江姐并不认识,倒是和谭幺姐有着几十年的生死之交。 “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陈联诗的女婿林向北老人写的这篇文章记述了——  相似文献   

12.
30多年前,曾看过歌剧《江姐》,那时我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很为剧中的江姐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动。因此,对那部歌剧印象极深。最近,又一次欣赏《江姐》的录音,发现曾使我感动不已的地方,不仅仅是江姐在敌人皮鞭拷打下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精神。事实上,在敌人屠刀面前大义凛然的革命者,成千上万,像刘胡兰、赵一曼和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者,面对死亡的威胁,都能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仔细想一想,在江姐身上,还有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面对敌人的"诱惑"而不为所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诱惑"的考验与严刑拷打的威胁同样严峻。人非圣贤,都有七情六欲。在金钱、美女、高官、厚禄的利诱下,能够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就成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反之,就成了败类。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可能有一些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耿耿 《党史博览》2002,(7):38-42
江青要把歌剧《江姐》全部推翻,另搞一部作品。空政文工团领导人心惶惶,忐忑不安。刘素媛从武汉传来了一个消息:对于《江姐》,毛主席再一次表示了赞扬和肯定1964年12月中旬,江青把牛畅叫到中南海紫光阁,找他谈话。牛畅,山西省壶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58年任空政歌舞团团长,1960年任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牛畅和时乐氵蒙是著名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的曲作者。江青对牛畅说:“你们团搞的那个歌剧《江姐》,我和主席都看了。主席对这个剧有点意见,说江姐不应该死,应该让双枪老太婆带着游击队打进渣滓洞,把…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以江竹筠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使她的事迹广为传颂,“江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2009年,江竹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15.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于当年在北京首演至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姐》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生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6.
<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终了,国家大剧院内观看演出的观众把掌声、欢呼声和鲜花一齐献给了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献给了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空政文工团女高音歌唱演员王莉。  相似文献   

17.
《江姐》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歌剧《江姐》,提起那首被传唱了40余载依然拥有鲜活生命力的《红梅赞》,几乎妇孺皆知。新的世纪,当此歌剧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依然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那么,歌剧《江姐》是怎样诞生的?主创者当年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谱写出这样经久不衰的艺术精品的呢?请你阅读——  相似文献   

18.
耿耿 《党史纵横》2009,(1):33-37
2007年5月上旬,国家大剧院致函空军,希望空军组织复排歌剧《江姐》,作为国家大剧院启用后首批上演的七部经典剧目之一,在国庆节期间进行演出,向党的十七大献礼。歌剧《江姐》是全军唯一入选国家大剧院首批演出的剧目,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歌剧。空军政治部和空政文工团将其作为一种很高的政治荣誉,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江姐用她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了革命理想与民族独立而艰苦卓绝、无私无畏的壮丽人生篇章。其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不畏强权,英勇不屈的竭诚牺牲精神;团结奋斗,共同抗敌的慨然担当精神,以及真挚暖人的母爱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必要将江姐精神继承与发扬下去,使之成为共创美好明天的重要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0.
《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民族歌剧《江姐》,在经过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全新复排后,重新亮相国家大剧院,一时好评如潮。“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每当听到这首曲子,总能勾起我对《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